想要一訪攝影愛好者夢想的攝影聖地 - 冰島,又能邊玩,邊學會拍照,歡迎你的加入  - 點我加入 line

鏡頭的選擇,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個性,表現在創作構圖上,表現在人與物之間的關係,我喜歡長鏡頭,越長我越是喜歡,反之短焦鏡頭,除了超廣角鏡頭用來取景外,我手上從未擁有過短焦鏡頭拍照 (除了微距鏡頭工作使用),這點確實表現了從小到大成長過程,是如格塑造我的個性,以及攝影器材的選擇。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照片之後066] 鏡頭的選擇,及個性的表現

本篇文章目錄

.從手邊鏡頭說起

這裡的「長焦段」要明確的講一下,只要焦長超過 80、100mm 以上,就是我這裡說的「長焦段鏡頭」,焦段就是焦段,沒有什麼「等效」的字,畫面的構成與範圍,一律以全片幅相機做為標準。

而我手邊的鏡頭,過去到現在也確實長焦段買的比較多,比如曾經買過的 28-300mm、18-270mm、70-200mm 等等,都是我所喜歡使用的鏡頭,至於短焦鏡頭,除了一顆 28mm 微距鏡頭,用來工作時拍攝一些產品之外,再來就是「超廣角鏡頭」,比如 12-24mm、16-35mm 等鏡頭,用來拍大景外,手邊就沒有任何一顆短焦、定焦短焦鏡頭

 

.再談長焦段鏡頭

長焦段鏡頭,只要超過 50mm 鏡頭,都被我們稱為「長焦鏡頭」,越長焦的鏡頭,一般使用上也是為了能拍的更遠的地方,把更小的東西拍的更大、更清楚,基於這個簡單實用目的,早期使用長焦鏡頭,單純是為了這點。

另一方面長焦鏡頭帶來強烈的「壓縮感」,而是我後來喜歡、擅用構圖的方法,能把散落四處的物體,拉近在同一個畫面裡頭,同時又井然有序、明顯前後排列在一起,這種構圖方式有趣,但在外頭想運用這種構圖方法,在擁擠、窄密的都市裡蠻容易創造出來獨有的視角,能讓觀看意外自己身處的生活範圍內,有如此影像創造空間與可能。

 

.個性與鏡頭

鏡頭的選擇,跟「個性有關」,這點我深信不疑,若還沒有這種感覺的朋友,也許可以細心留意一下自己拍攝主題,與主角間的距離、互動關係,或許你也能發現你喜歡、擅用的鏡頭焦段在哪裡。

長鏡頭讓我能在遠距離不被他人留意、發現的情況下拍攝,自然是與被攝主角保持「特別陌生的距離」,一種完全不想與他人互動的條件下,留下畫面,輕輕的來、就讓我輕輕的走;短焦鏡頭得在一定近距離下拍攝,非常容易被他人留意,需要隨時與他人溝通說明,才能按下快門。

我就是不喜歡這樣,從小就不喜歡與陌生人太多接觸,或許這麼說會讓人感到意外「你不是老師嗎? 你應該常跟陌生的學生互動才是」,對那是「後天」學習來的,且那也是工作,不是我私底下最讓我自在的個性,而「攝影」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興趣的話,那麼最符合、讓我自在的拍攝方式,就是使用長鏡頭遠遠的拍照,讓我能遠離與他人溝通、互動的必要。

 

.拍攝的方式與心情

使用長焦段讓我「安心」地拍攝,不只是離得遠,同時心情上也比較放鬆一些,儘管鏡頭通常較重、要大,使用起來費力一點,而畫面因壓縮感之下顯得緊湊,但是這是讓我感到「自在」的拍攝心情。

由於長焦段視野小,在拿起相機之前,眼睛所留意的拍攝主角,自然就在 30~50 公尺以外的任何物體,找到後再看看更遠超過 100 公尺外的背景會是什麼,在還沒有拿起相機之前,視獲眼光就讓我不自覺得常看的更遠的景物。

找到了拍攝主角,但長焦段有一點難使用的理由之一,真正構起圖來,還是會跟想像的不一樣,主要還是卡在「背景」難讓我滿意,通常得要不斷前後調整與對像間的距離,才能讓拍攝對像符合在照片中的比例,與背景取得一個理想的構圖。

「通常,都是要再後退的」,我說,退到你很難跟對方好好溝通說「你的眼光朝著哪裡看、不要駝背、腰打直…」,若對方不是人物,而是個死板板的物體,你就得要想自己該怎麼站,才能讓它在畫面中亮眼,並且背景是搭配的好看,雖然都是使用長焦變焦鏡,但都總是轉到最底、焦段最長來拍,有 200mm 一定用到 200mm,有 300mm 也一定用到 300mm,這樣辛苦的是自己雙腳的走動,而不該、也無法請拍攝對象移動,這也是一種「不打擾、不介入」的拍攝風格

 

.你呢?

也許不懂攝影的人,會覺得一位喜歡攝影的人,應該任何鏡頭都會用、擅用,確實是該如此,我喜歡長焦鏡頭是「喜好」,不代表「只使用長焦鏡頭不可」,最常使用的,還是 50-100mm 焦距下看世界,但不代表這是最適合我自己的鏡頭風格。

喜歡,不等於適合自己。

那麼有緣看到這一行字的「你呢?」,又是喜歡什麼樣的焦段鏡頭? 是否能讓你在拍攝時感到安心與開心? 如果沒想過這問題,數數手邊的鏡頭,看看已拍的照片焦段最常用的範圍,也許你也會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拍攝焦段,比對是否符合你的個性呢?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