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訪攝影愛好者夢想的攝影聖地 - 冰島,又能邊玩,邊學會拍照,歡迎你的加入  - 點我加入 line

如果有一張照片,會讓你後悔的話,那麼就屬這張照片 – 位於羅馬梵蒂崗聖彼得大教堂,這個西元 1499 年,由米開朗羅所完成的「聖殤像」的照片,因為這張照片沒拍好,使得我到現在每看到一次,自己就後悔一次,因為這一張照片最重要的地方沒拍好,讓我有一種衝動,想要為了「重拍一次」,再去義大利一次。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照片之後100] 帶著「找細節裡的魔鬼」心態來拍照

 

.雕像的緣由

這個巨大的雕像可真不簡單哪,當知道它的背景,或許你也會站在它面前,抱著敬仰的態度好好欣賞一下,一位來自佛羅倫斯的一位 25 歲的年輕小伙子所完成,這件作品是大理石所雕刻出來,如此精緻,流露出聖母失去兒子沉痛的表情,這件作品實在太讓當時世人所贊嘆。

這年輕小伙子則是知名的「米開朗基羅」,在他 25 歲那年完成這座如此精美的作品,自然是意氣風發,不可一世,即使我們人並非身處那個年代,不了解當時的民情風俗,就拿現在的標準來看,25 歲就讀藝術相關學校的年輕人,能完成這樣子作品也絕非等閒之人所能完成。

於是米開朗基羅,在聖母胸前的肩帶刻上 「MICHEL ANGELUS FLORENT FACIBAT」,其意為來自佛羅倫斯的米開朗基羅之手,用這種方式來讚嘆自己這尾大的作品,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用這種方式在這作品上「署名」實在是一件很「屁孩」會作的事情,也顯現得出他當時的對自己有多麼驕傲與自負,當然人總是會長大的,他也後悔了,而這也成為米開朗基羅唯一有署名的作品

 

.雕像的插曲

不過如果你有機會這座世上最雄偉的聖彼德大教堂的話,入門後右手邊就可以看到這座讓人看了為之驚豔的作品,花點時間好好的的端詳欣賞、細看一下,也許你會想說,這麼重要的雕象,大概是「複製品」,真品應該老早被移去哪裡好好存放才對。

哦不,這可是「真品」,所以它才被刻意的保護,你可以留意雕像前方有一強化玻璃保護著,那是因為在西元 1972 年,被一位來自匈牙利的狂熱的教徒,邊喊著「I’m Jesus Christ」,一邊手持鐵鎚猛鎚因所破壞,花了三年才加以修復,有了這次的意外後,使得後人無法更近距離欣賞這如此讓人讚嘆的作品

對,就是這個意外,讓我自己也造就出我自己的「意外」

 

.因自負而失誤

2014 年初,我第一次來到這裡 (目前也就這麼一次),來到聖彼德大教當,隨著人潮隊入場,從正門一進到教堂大廳前,就已經被這挑高數十米,每處都猶如精品般的雕刻作品,甚至連每一吋的地板都是藝術品,從外而內自眼球震撼內心,對於旁邊這座相對看似平淡無奇的刻作品,就顯得無心留意多看幾眼。

好奇的是,為何那麼多藝術作品都沒有被玻璃圍起來,就屬「它」最特別? 當時沒想太多,也不了解它的背景,但被這樣特別的「對待」想必它應該有異人之處,在沒想太多的情況下,就隨手拿著相機拍了一張,於是就離開了這角落,繼續前往教堂其它更讓人嘆為觀止的角落。

在羅馬的五天中,這教堂我來了二次,經過這座雕像也 2-3 次有,卻沒有特別的去留意它更多眼,直到回來看著照片,翻翻網路資料,才知道這雕像是如此的重要,但也好奇的對聖母胸前肩帶上頭的字「MICHEL ANGELUS FLORENT FACIBAT」 感到興趣,於是放大這張 2400 萬像素照片來看,我才發現我失誤了,並沒有把正確的拍好,導致那串義大利文,米開朗基羅自傲的署名,在細節在照片中消失了

消失了是指…,看不到嗎? 並不是完全看不到,而是「模糊無法完全辨識清楚」,但為何會發生這狀況,在 90mm 焦距下,採用 1/60s,搭配鏡頭防手震,雖然當時按下快門有些倉卒、草率一點,但也不至於會因手震而模糊。

問題的答案,就只剩下一點 – 前方的強化璃離的反光,造成整個雕像各處程度不一的反光,當我拍照並未留意到這一點,心中只在意構圖也好、曝光也好,卻沒有去想到「反光」這一回事,若是拍得好,2400 萬照片放大,也能看得出那肩帶上的字刻著是什麼,但就是玻璃的反光,讓這具有歷史義意,米開朗基羅作品唯一署名的作品,照片中少了最精華的一部分。

經過他 2-3 回,卻沒有意識到,這雕像唯一這麼一張照片沒有拍好,於是直到搭機回家整理照片,放大看細節時才驚覺,因自己的自負而造成的失誤,唉,發現的當下有一點氣急敗壞的責備自己,怎麼當時沒「馬上放大看」一下照片,若有做這件事情,我一定會重拍幾張,或是裝上 CPL 偏光鏡來試著拍的更好。

這張,也就唯一的一張照片拍不好,也成為未來想再次造訪此處的原因,自那時到現在,一直掛念在心裡

 

.有那麼重要嗎

重要,當然重要,先不管照片的用途、美感、故事性與否,既然都拿起相機拍照了,自然有你我想拍的事物、重心,將照片「拍好、拍清楚、完成拍攝目的」我想是攝影的基礎,也是學習攝影心態上的起點。

「看起來還好嘛,不放大看其實整體上也都看得不錯」

話是這麼說,不放大看確實你我不會發現,但是若再探究這作品背後的藝術與歷史價值,就更顯得聖母胸肩帶上那串字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會想要將照片試著放大看一看細節,如果當時我就知道,我不但不會發生這錯誤,甚至會靠得更近一點,把那串字拍的更大、更清楚點,但我並沒有這麼做,

 

.魔鬼藏在細節裡

但你是否每按一次快門,都是否抱著「找魔鬼」的態度嗎,來拍每一張照片嗎?

「雖然縮圖上看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但是往後拍照是要用這種 “得過且過” 態度,去拍其它照片?」 這句話自這張失誤的照片後,經常對我自己說的話。

我認為按下快門,做好每張照片 「該做好的事情」很重要,放大看細節依然要達到你理想目的,這是一張照片該有的基本,就算是因硬體的限制,無法達到最好的標準,至少不要犯下你可以回避掉的失誤。

每一張按下快門照片,都有你想要記錄、表達、創作的念頭,哪拍只是隨手一拍沒特別目的也是一樣,因為你不會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任何一張照片,哪天會對自己、對他人將會產生重要的意義或是影響,若能把握一張照片基本該有的標準 – 曝光、對焦、快門、景深、白平衡,等等基本的攝影技術,每一張照片都不會有我今天犯的錯誤。

 

.數毛黨與價值觀

若每張照片都這麼細細的看,我覺得是好事,但這標準請放在「對自己」就好,而不要硬是試圖說服別人這麼做,一但你這麼做,很容易跟他人爭執起來,而被他人視為所謂的「數毛黨」

數毛黨明嘲暗諷著一種人,不看大局,只看繁枝末節,認為照片不該太在乎細節,而該看的是「全觀」的感受,這一詞是這麼來的。

確實,有些人過於在意「細節」,掉入見樹不見林的困境,但前些只見林不見樹的態度,也不是什麼正確的方法,我們應該要二者兼具,因為這兩邊的觀點並不毛盾與衝突

「先是全觀看著作品,再微觀欣賞巧妙的手工夫,再退回來全觀的視野,再深入其它照片細節」

這樣子一來一往、一進一退的方式欣賞照片,能同時得到「作品鉅觀與微觀不同美、意義與價值」,用著不同的態度,欣賞同一張照片,即可說明這二種價值觀並不毛盾,甚至是該同時並存才是

再放眼現在與未來的數位影像顯示器的技術,尺吋越來越大、解析度與色彩規格更加提昇,還看不到可能的盡頭在哪裡,2400 萬像素在 2014 年看似非常充足,但在 8K 顯示器下早已經顯示失真,就算不刻意放大,一張照片失誤的細節將曝露的一覽無遺

「每一張照片都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拍的」,在迎向更高的顯示設備的科技進展的媒體環境,就算你不細看找藏於暗處的魔鬼,在未來這些魔鬼總是會現形,並且找上你,要你付出代價,到了那時再後悔,已經再也回不去、來不及。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