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訪攝影愛好者夢想的攝影聖地 - 冰島,又能邊玩,邊學會拍照,歡迎你的加入  - 點我加入 line

不曉得大家在任何一種情況下,無論是「攝影課程」還是「照片欣賞」,甚至是「旅遊講座」,在看何任一張照片,無論台上的講師講的如何眉飛色舞、口沫橫飛、拼了命的分享每一張「看起來真的很漂亮」的照片,但我們心中,總是離照片、講師,以及其內容,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 是自己聽不懂,還是講師分享不夠好? 那種感覺總是會出現,我覺得這很正常的,我稱這種感覺為「疏離感」。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文章陪讀

 

.疏離感是什麼?

疏離感,講簡單一點就是「你與任何事物之間的距離」,無論是物理上的距離,還是心理上、文化上的距離,讓自己無法與其它事物產生共嗚、或是心裡就是有一種「陌生」,我都覺得是疏離感的一種,甚至是「好奇心」也是其中一種,只是比較正向一點的態度與立場。

疏離感讓我們產生「害怕」,因為不了解,所以就會產生害怕,要克服這種害怕也很簡單 – 走的近一點,進一步了解,或是加入「它們」,相信要克服這種害怕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疏離感也讓我們產生「陌生」,因為陌生也進一步產生「好奇」,好比說我第一次接觸到「數位單眼相機」,對於當時還不會攝影的我來說,那麼大大一台、充滿數顆按鍵的大磚頭,可真的一點也不知道該怎麼去「玩它」,由於第一次接觸下的陌生,讓我對這台相機每一個細微之處,無不抱持著好奇的心態在觀看,就像是看一個藝術品的態度一樣來看待,這種感覺我相信大家都有過。

不過一但相處久了,這種「陌生」與「好奇」就漸漸失去了,也就是「疏離感」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熟悉」「無聊」或是「視為理所當然」,有好、有壞,但我們大腦天性就是習慣處在舒適圈裡,當你與一樣事物相處的越久、越了解,疏離感漸漸消失了,反而安全感增加,也漸漸失好奇心。

 

.疏離感與照片欣賞

我覺得把「疏離感」與「照片欣賞」一起來討論,就可以解釋一種情況:

每當我們欣賞任何一張他人的攝影作品,無論台前講者如何盡力傳達拍攝心情與感受,我們心裡總是有那麼一點不自在、陌生、甚至是不理解,還有可能「不認同」,這種感覺總是存在,也一直發生。

我想說的是,這種感覺是再正常不過了,也不要為這種「疏離感」感到灰心,或是一心想要克服它,我覺得沒有必要,反而要跟它相處,如果你了解「疏離感」的本質的話,下次再遇到照片欣賞,心裡產生上述的心理反應,也就別那麼不自在。

不過反過來,如果分享者分享的作品,是曾經出現在你的生命經驗中,也許是你也去過,你也拍過,只是拍攝的時間點不同,但你與「作者」與「作品」之間已經建立起了共通的感覺,進而取代掉你心中那份「疏離感」,也許你會更貼近作品,更理解作者的創作感受

 

.建立照片的脈絡化

那如果我們與作者、作品沒有建立起那份「共通的生命經驗」,那該如何去欣賞其它人、更多的作品呢? 這點真的是很困難回答的問題,但在往下討論之前,我們稍稍談另一個觀念 – 脈絡化,也就是說一張照片要放在「前文」與「後文」之間來談,既要談談這張照片發生之前的事情,也要聊聊這張照片之後的事情,建立起「脈絡化」,才有機會更貼近這任何一張照片、任何一個作品

我始終相信,一張照片不會無緣無故的就被你的手指按下了快門,而產生這張照片,任何一張照片在「發生前」一定有一些故事,按下快門後,同樣的也有另一段故事,如果「去脈絡化」,只講這張照片的事情,去頭去尾不去談一張照片前後的事情,那麼就會讓「作者、作品」與「讀者」產生前面一直在談的 「疏離感」,而克服這一點,我們分享一張作品,就該建立起照片的脈絡化。

 

[照片之後013] 去脈絡化下,我們與作品欣賞的距離

圖01

比如說第一張照片,你看了會有什麼感受?  在往下看之前,試著思考一下,你看到這張照片,你感受到、理解到什麼? 花個 20、30 秒想一下,這張照片你解讀到什麼訊息。

因為這張照片還沒有經過「脈絡化」的過程,去頭、去尾不告訴你這張照片「之前發生什麼事」,也不告訴你「拍完這張照片,又有什麼事」,若只是告訴你這張照片本身的故事,同樣的那種「疏離感」又出現了,你不但無法感受到照片想說的故事,也與我跟作品的距離也非常遠。

但在講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之前,我們來試著建立脈絡化,也就是告訴你「我為何要拍這張照片」以及「拍完這張照片又發生什麼」,再告訴你「這張照 想要說什麼。

 

[照片之後013] 去脈絡化下,我們與作品欣賞的距離

圖02

在拍第一張照片之前,其實已經經歷過一整天的酷曬,除了天氣熱、太陽大,剛搭的火車也沒有空調,在七月的歐洲也不比緯度較低的國家涼快到哪裡去,此時我剛下火車,前面背著約 7-8 公斤的攝影器材,後頭背著近 24 公斤的行李,又熱、又累、又渴的情況下,下了火車前往車站,打算在車站稍作休息一下再出發。

當走過月台,處於鐵軌之處,看到此時的天色如此的漂亮,覺得是該把相機拿出來,好好的拍一張記錄比較好,但「我身上的行李真的太重」,汗流夾背十分的熱,只好妥協使用手邊的手機拍了這一張照片。

你說這張照片到底帶給「你」有什麼感受? 看起來天氣好,天很藍,好像進一步再多說什麼也沒辦法,除非你也去過這裡,或是站在我旁邊,你就能與我擁有近似的生命經驗,心中的「疏離感」就少得多,但通常是沒有這種機會。

而這張照片對我的感覺可就深刻許多了,讓我記得當下的天氣體感溫度接近 36 度甚至更高,汗流夾背不足以形容我身上的悶熱,我努力維持著身體平衡,用雙手拿穩手機,拍下了這張照片後,繼續往右邊的車站裡面走過去。

每每看到這張照片,都會讓我記得當下身體、心裡的感受,因為待會還要背著相同的行李,至少走上約 40 – 60 分鐘的路程,以及在半路跌倒差點爬不起來的糗態。

.去脈絡化的欣賞作品

我想這才是我們欣賞任何作品,無論美好與否,我們心中總是與作品產生一定程度的距離,甚至遠到無法理解的程度,這一切都很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欣賞一張作品,若是沒有將作品「置於脈絡之下」去解讀,那是很難貼近作者、貼進作品,進而去理解它,而我們現在普遍看到攝影作品分享,似乎都逃不過這種命運與方式,該如何讓作者、作品與觀者三方產生「親近與共鳴」,我個人覺得似乎比「創作一個作品」來得更加重要的問題要努力去解決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