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了所有 "攝影教學影片" ,持續更新 - 點我來看教學影片整理

從觀景窗看出去的景像,是非常不一樣的,首先是,你只能用一隻眼睛看所有的畫面,接著就是觀景窗的規格,有些畫面大、有些小、有些較亮有些較暗,接著就是焦段的限制下,你所能見到的畫面,比起你雙眼所視範圍,大概又更小、更小許多,當我們透過相機觀景窗拍照,看到的畫面實在是只能用「另一個視野」來形容。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文章陪讀

 

[照片之後012] 鏡頭底下的視野挑選,一種構圖的想法

.心裡是有失望的

這個失望源自於「雙眼看到的景像」與「相機觀景窗看到的」有非常大的不同,當我們起心動念拿起相機拍照時,都是在「雙眼所見」的美景下受到感動,才會拿起相機來拍,但失望的點就在…,相機鏡頭視野有限性之內,是與你正常雙眼所看到的視野,有非常大的落差

比如說,眼前看到的是依山、滂水,一整排面對著湖面、整齊一致的木屋,搭配光影下的層層堆疊的景像,會讓你拿起相機留下紀念,但一拿起相機,那失望是一定有的 – 再怎麼廣的鏡頭,都無法複製你眼前看到的所有角落,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多拍上好幾張,回家用回憶「拼貼」起來。

那用魚眼鏡頭不就解決了? 那更不能解決,嚴重的變形完全不能比擬當時所看到的景觀,甚至是最廣的焦段如 12mm 非但無法將所見畫面「完全包含進來」,四周透視變形更是把原有物體加以「拉長、變廣」顯得更加難看。

那離遠一點可以了吧? 那也不是你想走遠就走遠,就算退後個 100 步、200 步,物體的視覺比例就完全不一樣,所有的人、事、物就像小人國一樣,那也更不是你想要拿起相機拍照的念頭 (當然也可以說是另一個構圖的創作與記錄)

 

.另一個角度想

那這樣子不要拍好了,失望一點的話也許我們會這麼說。

不不不,事情不是這樣子的,「攝影」之所以有趣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挑選」,在廣大的視野萬物呈現眼皮底下,挑選出你值得留得住畫面的事物,那才是攝影的樂趣之一。

這裡,我不想說「構圖」「美感」,我單純的想說,對我來說,拿起相機,無論是透過任何一個焦段的鏡頭,我都是在眼前的景色做「選擇」,這個選擇都是「觀察」後,在幾個待選名單裡面,選擇出我對眼前景色做的「挑選」,也就是告訴未來的自己、其它的朋友說「在廣大無邊際的視野下,我摘選了 “這片景觀” 以呈現我認為最美的片段」。

過去使用底片相機,每按下一次快門,付出的新台幣代價是比較高的,現在可是一張照片不到 1 元的程度,已經徹底解放了「有限的選擇性」,你可以盡情的拍攝,最後再回家挑選最棒的做為代表;又或著是說,你當下仔細的觀察了一下,或是了解這裡的歷史、背景與人文,選擇最代表的一處拍攝下來,就用這一張來決勝負吧。

 

.身上的鏡頭

所以每一次的邊走、邊拍的過程中,在「走的過程」雙眼所凝視的方式,就與身邊親朋好友就是不一樣,一般人是用雙眼盡可能的越看越遠、越廣、360 度旋轉的看,而我是在視力範圍內,帶著一種「挑選」的方式,看看什麼樣的視野,距離,是身上鏡頭可以拍得更好的範圍。

任何一顆鏡頭,都有其所擅長發揮的「視野」,比如我身上帶著是 24-70mm 焦段的鏡頭,我的視野就不會看的「太遠」,我知道那得不到我想要的,我凝視的方式,是略為縮小在百尺之內,我知道這是這顆鏡頭最擅長表達的方式,倘若我帶著是 70-200mm 的鏡頭,我的視線會看得更遠一些,並且略帶一些近景來搭配,但如果是 16-35mm 鏡頭,我則會更留意雙手可觸及的距離,能展現什麼樣不同的構圖特色。

當有人問我 – 出門該帶什麼樣的鏡頭較為適合? 標準答案是,有多少就帶多少,因為每一顆鏡頭帶給你的視野就是不一樣,但每一顆都帶又顯的重、麻煩、不方便,那麼就帶所謂的「旅遊鏡」,大概焦段為 18-200mm、18-300m 鏡頭,這樣子差不多什麼畫面與主題都能掌握,我個人也都是建議攝影初學者,一開始使用類似的鏡頭,比較能知道不同焦段,你在凝視眼前的景像,在各個焦段下,會有如何的表現。

但是隨著你拍的夠多、夠久,那麼你會漸漸發現,自己喜歡的焦段、視野,大概是什麼感覺,慢慢你會發現,你的視野不再是無止盡的貪心,想要什麼都有、什麼都抓,而會讓你的心情隨著當下的景色起伏,眼神所凝視的,就是你當下心情的寫照。

「攝影就如同繪畫,反應了一個人內心的世界與如何詮釋感受」

我認為,攝影人所選擇鏡頭的方式,就是他如何看待世界的方法,沒有正確、錯誤、成功、美醜之分,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套適合自己觀看世界的方法,透過攝影鏡頭下加以呈現。

鏡頭需要多嗎? 不,需要的那幾顆就好,而我也相信,隨著不同的人生階段與經驗,對於鏡頭的選擇也將會有所改變,曾經出門非得帶超廣角鏡頭的我,現在反而不再喜歡超廣角鏡頭那麼貪婪地想一把抓下所眼下所有的事物的念頭,同時間我也越來越認識自己,長焦段才更是適合、反應我內在個性的鏡頭表現。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