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一點拍,你會得到更好的作品」,相信許多人在一些攝影書上,或是與他人交流過程,都會得到類似的建議,這個「靠近一點拍」並不能用長焦鏡頭來代替,重點是「靠近一點」時,對焦距離短,你必需採用較廣的焦段來拍攝,所帶來作品「張力、迫力」會更加強之外,同時焦距也代表了你與對象之間的關係。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
文章陪讀 |
.你靠的不夠近
我一直覺得,要拍出好的照片,是要「勤勞一點」,除了動腦、動手,更該動腳、動腰,離你所想拍的對象「近一點」,你會發現雙腳一動,腳一蹲,很多東西都變得不一樣了,當你覺得同一片景像怎麼拍都沒有靈感同時,試著這麼做看看,你會有更多的感受。
啊,真的是勤能補拙,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吧,使用變焦鏡雖然方便,但無形中也讓我們更加的偷懶,反正鏡頭拉長一點,畫面就帶到眼前,何必動雙腳呢,不知不覺得就呆站在原地動也不動。
.鏡頭的焦距
當你的焦距使用的越長,你的對焦距離也需更長一些,一般拍風景並不會特別 留意到這點,唯有近距離拍攝時,比較容易碰上「無法合焦」的狀況,當你試著移動一下雙腳,造近一點拍,再依構圖變動你的變焦環,蠻常會遇上這個狀況。
解決辦法就是 – 使用較短焦長一點,改變一下構圖,就可以正常對焦,但這時你又會發現構圖不怎麼理想,又再移動了自己的再趨前一些,此時構圖靈感來了,靠得近越,焦段越短、對焦距離同時縮短,你會得到更不一樣的畫面,帶來的是被攝物體表現的「張力」,好好體會一下這種張力帶來視覺上的感受。
.鏡頭焦段的意義
在考慮買定焦鏡,往往會遇上這類的問題:
24mm、35mm、50mm、85mm、135mm…該買哪一顆鏡頭,比較適合拍A、B、C 主題? 大家請給點意見?
嗯,對我來說這問題一點也不難回答,因為答案是「沒有任何一顆,最適合某一種主題」,任何一顆鏡頭 (除非少數特例),都能拍攝每一種主題,並不需要為了拍攝某種攝影主題,去選定某一顆鏡頭。
比如說之前我曾提到我是如何教導我學生,有關「構圖的練習」,當你有 3 顆不同焦段的鏡頭,你就待在原地拍攝同一顆樹,如果你只有一1 顆鏡頭,你就繞著這顆樹來拍,看能拍出什麼不同的構圖,這二種練習都有助於你習慣鏡頭、練習構圖。
而至於上述的問題,各個定焦鏡適合拍攝的主題的問題,答案自然就出來了 – 買哪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呈現與被攝主角之間,你想要如何「呈現它」某一面的特色,就選用該顆鏡頭,而呈現被攝主角的特色,也與你跟他之間的關係,有直接的聯結。
比如說我們拍人像,想拍個「半身」照片好了,該用上述哪顆鏡頭呢? 不同焦段鏡頭,同樣拍攝「半身」,那麼與對方的距離就有所不同,當然一般我們會想「越長的鏡頭離的越遠啊」,這是當然的,但這樣子解釋欠缺點樂趣,我會這麼比喻:
- 24mm:親密距離,可以雙手接觸到對方
- 35mm:熟悉距離,雙手仍然可觸到對方,但略顯客氣
- 50mm:社交距離,兩人之間是距離 1 公尺左右,是一般我們與人溝通的距離
- 85mm:陌生距離,你與對方並非是擦肩而過,既不陌生,也不熟悉,這是讓人感到你與對方刻意拉開的空間。
- 135mm:觀察距離:這顯然是不想被拍攝者留意、發現的距離,這樣子的距離拍攝半身照,比較像是「觀察者」角度,悄悄的來,靜靜的走,不帶痕跡。
該用哪顆鏡頭是假問題,而是該問問自己,與被攝者的關係在哪裡? 要呈現什麼視角? 你想創作的內容、方向又是什麼? 確定了作品的方向與調性,選用什麼鏡頭自然就不是問題,該思考的是這一點,而不是倒過來先來決定鏡頭,再決定作品。
.鏡頭焦段決定關係
當你越喜愛一樣東西,在情況允許下,你該靠的更近一點,靠得近一點並不是要你貼上他,更是不同的距離,你不但發現構圖更加多元外,同時也能用不同的角度欣賞對方,我想這才是你選用鏡頭的思維,而不是反過來用鏡頭決定你與對象的關係。
「你有多愛它,就有多靠近他」,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吧。
若想要深刻的練習,不彷使用變焦鏡頭,刻意的僅使用固定焦段來構圖,比如說用 25mm 拍個 100 張,用 50mm 再拍個 100 張…,以此類推,這樣子的「意刻練習」,相信你會進步的更快。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