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了所有 "攝影教學影片" ,持續更新 - 點我來看教學影片整理

「儀式感」這三個字,若從心理學角度,簡單的說是「有規律、次序的重複每個動作,並且動作具備有象徵性,但不見得與最後結果有直接的關係」,若將這個觀念套用在「攝影」的話,我想大概就從,從出門前的器材般點、準備、到了拍攝地點,按照一定的拍攝流程,最後得到一張照片,每一個動作都有其象徵義意,至於最後的照片與過程有沒有關係? 我覺得是「有很大的關係」,才會更加加強了「攝影儀式感」的感受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照片之後059] 續攝影儀式感 - 回饋更加強了儀式過程

 

.為何堅持拿相機

拿一台就已經很辛苦了,又何必拿兩台? 因為在這張照片那時的背景,是我第一次到歐洲自助旅行,剛好又換上全片幅相機,在這青黃不接的背景之下,我出門帶上了二台相機,雖然沉重,但一點也不覺得負擔,即使到了 2021 年底的今天,我出門依舊帶著二台主機、不同鏡頭,以應付不同場合。

前一篇我們有談到「儀式感」在攝影這興趣領域的關係,今天我想再延續這個話題再多說一點,又特別對比「拿手機拍照的人」相比,我認為拿著相機拍照的人,這份「儀式感」更加的具有意義,同時也更直接影響了最後的結果 – 照片的品質,而這成果又加強了這儀式感的回饋.

所以我認為,或許這份「攝影儀式感」,讓我們即使知道用手機相機拍照很輕巧、方便,卻仍不願意放棄拿著沉重的器材拍照,或是更正確的說,不是「不願意放棄」而是「更願意堅持」。

 

.攝影儀式感

那這裡說的「攝影儀式感」,又是什麼呢? 如果粗淺的來說的話,從「準備器材」到「前往拍攝」、「拍攝過程」,最後「後製處理」,可以分成這四個階段來談談。

「準備器材」也是滿滿 的「儀式感」哪,從拿起相機、挑選鏡頭,抽幾張記憶卡,將電池充滿電,而且二顆電池都要充滿,再拿需要的配件,像是濾鏡、腳架、各類清潔小東西,將這些東西擺滿在桌上,然後再一一的塞進背包;哦對了,背包的選擇也是一個過程,去哪兒拍照,決定了相機與鏡頭的數量,背包自然也不會只有一個,依當時所需,選擇了適合的背包。

「前往拍攝」也是重點,如果前往目的地非常不方便,無論是距離也好、位置也好,都是影響我們拍攝的興趣與意願,甚至我覺得這「前往拍攝」的路程,反而決定我要不要去做這整件事,而不見得是看到某某地方的某張作品,就完全決定了我去不去拍照的意願,而一但下了決定,無論路途多麼的簡單、困難、遙遠,這些回憶日後都會深刻在每張照片背後的故事裡。

「拍攝過程」,抵達地點,選擇構圖,移動點位置,將背包置於地上,拿出相機,挑好鏡頭,需不需要腳架,要不要濾鏡等器材,將相機架在腳架上,開始構圖,決定拍攝曝光參數,一張又一張的拍攝;再換顆鏡頭、再換個位置,再重複以上的動作,這些「拍攝過程」旁人看起來繁瑣,覺得我們很忙、很累,但我們卻樂在其中,每一個動作都是必要的,我們樂於反複操作、嚐試不同的拍法,都這麼費勁費力來到這裡,多試試不同的拍照組合,又有什麼關係?

「後製處理」也是重要一環,該如何決定每張照片曝光程度與細節,都是憑著「記憶力與想像力」來操作,無論你是自認是「寫真派」還是「創作派」,後製本過程本質就是介於這二者之間,除非你當下拿出筆電進行後製,不然一離開現場就只能憑著記憶與印像來處理,而這個「記憶與印像」,在「準備器材、前往拍攝、拍攝過程」三個階段的累積,也會影響你後製處理每一個參數的決定 – 我們不可能跳過那些過程,除非照片不是你拍的,若一張照片是經過這些過程後所達成的,那麼可以說最後的「後製處理」可說是所有每件拍攝過程中的「累積與展現」

每一次的拍攝行程,都是上述過程的「反覆操作」,每一個階段都別具「象徵意義」,而也無法「跳過、更改順序」,直到最後看到照片,精緻的照片會讓你打從心中愛上它,讓前面這四大過程顯的更別具意義。

 

.儀式感與結果

「儀式感」不見得與最後的結果有關係,但要先討論你是如何看待、定義「結果」,才能說明有沒有關係,如果拿「手機攝影」跟「單眼攝影」來比較,最後的結果還是照片本身,而從「照片的細膩程度,給予自己心中的回饋大小」來定義結果,從這角度、定義範圍來看,我覺得「手機攝影」儀式感,相對於「單眼相機」來說,其實是非常少、非常小

「拿著手機拍照」就沒辦法體驗這「攝影儀式感」了嗎? 當然可以,只是會少得許多,最起碼「準備器材」這部分就少得多了,因為根本不大需要準備,也許少數人會帶一些手機相機專用的濾鏡、腳架,但那也只少數中的少數。

經歷相同的「前往拍攝」的過程,這點不會因你拿什麼器材,就有什麼不同「太大」的差別,到底單眼攝影還是得辛苦些「多帶一個背包」,在這階段的體會,還是比起「單拿一隻手機」來得更加辛苦。

在「拍攝過程」中,很可能跟「後製處理」階段是合在一起的,被手機 AI 連帶幫你一同處理好了,在這過程你無法介入太多,曝光的程度、亮暗的均衡都被手機相機「主動地」幫你處理好,而你可能在這張程做的最多的,大概就是「構圖」是相機 AI 無法幫你做到的。

而最後的照片結果給你的回饋又是否滿意? 或許你能接受手機相機帶來的品質,但若對比拿著相機拍照的成果,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也許有機會讓你感受到,那些願意背負著相機、鏡頭等器材的人,心中的那份感動是什麼。

那再回到前面所定義,這所有的儀式過程,與結果是否有關係? 將「照片的細膩程度,給予自己心中的回饋大小」視為結果,我相信同一個景像,不同儀式過程下產生的「結果」,能帶給人心中有著天壤之別的落差,在攝影每一階段儀式感經歷的過程,在最後的結果給予你更大的回饋,將有助於你加強前面每一個階段的信心也好、堅持也好,但如果最後的結果,無法滿足自己心中的期待,就很容易讓你放棄那麼辛苦拍攝的每一個階段,改而用更簡單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 下次,改用手機攝影吧,雖然正向的回饋感不如單眼攝影那麼高,但至少也能從中感到滿足。

我想,很多人放棄了「單眼攝影」轉而「手機攝影」,很大的一部分就在「最後的結果回饋」這關卡住了、過不去,再加上手機相機的進步與方便,讓人更容易轉往手機相機做為攝影工具。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