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潮家 - 電子防潮箱,春季團購,價格下殺,加䁬 LED 感應燈 - 點我來填單

續前一篇我提到「而我認為 “一台相機的按鍵”,其實就代表者身為老師也好、知識傳授分享者,對於以上這些問題,所做出最後決定,並且呈現出來的成果。」 這句話背後是說,作為一位攝影老師來講,如何傳授攝影的全貌,單單是安排講義順序就是個頭痛的事情,若是由他們設計出來的相機,上頭的按鍵設計,也可以說是他們心中對於複雜的攝影變數組合,所設計出來最快操作相機按鍵順序。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照片之後047] 那些相機按鍵與他們的符號

 

.相機按鍵複雜

大家不覺得,相機按鍵真的設計的很「複雜」嗎? 如果稍微數一下一台所謂「中階」以上的相機,按得下去、轉得動的按鍵,數數也至少超過 20 顆以上,光是那「右下角」的多功能轉盤,就算得上 6 顆 (上下左右以及中間與旋轉),再把其它的加一加,很容易超過 20 顆以上。

熟練了,你會覺得這些按鍵是有用的,不懂的這些將成為你拍照時的資訊負擔。

聽起來我對這些按鍵是抱怨連連,但這些按鍵很有用,當一忙一急,反應速度要快,這些按鍵讓你不用進入相機選單裡,就能快速切換功能,比如「連拍」好了,以 sony 相機預設設定,轉盤上就有一個「驅動切換」,按一下就可以選擇「連拍速度」;若你不這麼做,你要先按 「Fn」,再找到「驅動切換」,再去選擇你要的連拍速度,那就慢很多了,在一些場合下,這樣子慢慢操作也許不構成問題,但如果可以讓你更快一點完成,那也是很好的設計。

 

.除了按鍵,還有符號

按鍵摸熟了,你還有符號要認識,一顆按鍵通常對應一個符號,但更多符號是與按鍵是沒有關係的,像是「電量、剩餘拍照張數」就是二個與「拍照思維」無關的符號,你要不要認識化他們? 當然要,而且還很重要。

有些相機還會把「錄影規格」展現在拍照資訊裡,那對於「單純拍照」的使用者來說,這資訊好像對他一點用也沒有,因為他們買了這台相機根本不錄影呀,這符號要去在意嗎? 好像完全不需要,卻又佔了那一個位置,想不看到也不行。

再看看上面,還有一個被畫掉的音符圖案,還有一隻手,旁邊有二條曲線,這又代表什麼? 若以「靜態照片」來說,上圖的「光圈、快門、測光表」所佔的畫面空間很大,這很重要,但 ISO獨立出來一格,這我就有點不解,為何不把這三個最重的曝光資訊給「列在一起」,偏偏把 ISO 放在測光表下方,旁邊還有個「電子水平儀」 並列在一起? 這我真的不了解,為何要這麼設計?

再挑剔一點吧,測光表已經顯示「-0.3」,用一個長尺附有刻度與指針,何必旁邊又再多一個「-0.3」這數字? 如果少了這個,那麼曝光表可以再做的長一點、大一點,看的更清楚一些。

這些零零總總這裡挑剔一個,那裡挑剔一個,還真的說不完,若再把「相機所有按鍵」一起納進來說的話,哇,你會發現操作一台相機,比開起一台車還難上好幾倍,隨時要注意的東西真的太多了,不管是對攝影熟練者也好、初學者也好,相信在拍攝時都,多少會造成「資訊量過多」的負擔。

 

.這些設計是有道理

只是我不知道,這「道理」在哪裡,說真的,我並不能夠完全理解,單單這個顯示畫面,熟練這台相機操作的我來說,這些符號並不會「太困擾我」,我只是挑剔多一點;但也看過不少人,拍照當下拍失敗了,急急忙忙找答案同時,卻被這畫面裡的符號給弄得更加吃力,深怕是不是哪個地方沒調好所以才會拍失敗,是有個沒調好沒錯,但當下你不知道是哪裡而已

要挑剔很簡單,真的要進去「設計」就真的難,適合我的資訊畫面,也不見得適合別人,如果可以的話,適度的給使用者做點彈性的調整,或許會好一點,留下使用者自己需要的,其它對他不重要的就拿掉,過去曾有台相機 – Canon 5DS 做了一個嚐試,在這個畫面中,你可以某程度自由的設置,哪些資訊要放進這個畫面裡,但是「就這麼一台」,往後再也沒有任何一台相機有這功能,即使 Canon 自己也捨棄了這項設計。

我挑剔歸挑剔,但我還是很認真的在看這相機資訊畫面的設計,一定是經過設計師團隊在數種草圖中,最後選擇出來符合產品設計時程下,最「折衷」的版本,只是我不知道背後經過多少次的改版而已,而單單這一個資訊畫面,就像是課堂上的講義一樣,什麼在先、什麼在後,正因為順序很重要,才能將抽像的觀念傳達給他人,同樣的這資訊畫面也是,放哪些符號、符號的位置,大小也都有它設計上的意義,與授課的講義內容順序,背後的邏輯是有共通的地方

 

.幹嘛這麼認真

因為「好奇」,純粹好奇而已,因為身為傳授者,解答這些學生提問過的問題就是我的工作,原本覺得「就這樣啊,熟練就好、知道就好」的態度,慢慢的我轉變成「這畫面為何設計成這樣的難懂? 可以更好一些為何不做,產品做出來一定有他的道理,只是我不夠了解」。

或許從你的角度,你認為「學好它就好」,不要太認真去猜想他背後的道理,但我的角度是去看,如何可以「讓它設計的更好」,讓使用者用的更快、更簡單、更上手一些。

這就是「學生 vs 老師」出發點不同,做為學生心態與目標,就是「學好它」,而老師做的就是「教好它」;再但多說一點,學生的功課不只是學好它,同時盡可能的熟練它,老師則不只是教好它,而應是要「改造它」,讓傳授的過程更理想一下。

這就是我對相機,無論是按鍵配置,或是資訊畫面的看法,同時也是心中對一台「相機的設計」的好奇心,如果真的可以有這機會,真想了解手上相機背後設計的過程,到底是經過多少的轉折下所做出的設計,就像是看完一部精采的電影,想了解任何一個分鏡下,後頭是如何集眾人之力完成的結果的花絮過程。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