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圓「冰島環島」之夢嗎? 精緻旅行團行程,賀禎禎親自帶你造訪冰島 - 點我看行程

還記得小時候,我媽常說…,我很喜歡拆東、拆西,任何東西到我手上,我就會想要拆開來,像是最常摸到的電視遙控器,試圖想拆開保溫瓶看看裡頭為何能保溫,當開始會用螺絲起子,就會想拆更複雜的東西,一但拆開了什麼也不懂,就常把那些扔到旁邊去再也不去動它,只因我沒有耐性想把它收拾好,或是說…,我沒有能力把他組回去。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照片之後046] 相機、攝影與按鍵之一

本篇文章目錄

.高職電子科

當然,面對這種個性的孩子,會覺得這科系應該是他會有興趣的,於是我選了一間制服看起來比較帥氣的學校,唸了三年的電子科,一開始覺得好像小時看不懂的東西漸漸學會覺得有趣,但那只是「一開始」而已,後面的東西反而有些枯燥、乏味,但那卻是很重要的基礎。

對我來說,好像這也不完全是我喜歡的東西,但我還是會努力的把課給學好,試著了解每一個電子學裡頭談到的每個觀念,強記一些我覺得不夠了解的數學公式,遇到問題就直接套上公式得到分數。

特別是實習課總是讓我印像深刻,六節課的時間,二節課會說明今天要拿那些電子材料做些什麼,接下來的四小時 (包含中間的午餐、午休),越早完成的可以得越高分,但最低就是 60 分,在課堂沒做完的,就帶回家成為另一個作業,。

我每周都有二個作業 – 這周新作業,跟上周沒做完的,就這樣反複了一整個學年,讓我非常討厭星期二或是星期五,又記得有次沒坐上校車改搭公車,因一時沒留意坐了反方向路線,這時一般高中生應該要很緊張才對,我心裡反而暗自竊喜,希望公車開慢一點,讓我離那對我猶如地獄般的實習教室,身體雖然還不自於因這種壓力而有一些比如胃痛、腹痛等因壓力產生的症狀,但心理還是有那麼一丁點聲音,告訴自己即使今天課程沒有做完,我也得面對,而且達到「今日事、今日畢」,別再把今天的作業帶回家作。

 

.工具與解決問題

「你們不覺得相機設計的很複雜嗎」? 上課時談到相機操作部分,底下學生不會知道,我最不喜歡談「這部分」,像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這顆按鍵的存在就是為了它,若是其它相機的話可能按鍵長這個樣子;除了按鍵之外,還有符號要認識,亮與不亮都有意義,當某個符號開始「閃爍」,到底為什麼要閃爍? 說明書會有答案,但那答案不是給初學者看的,你得要先了解「攝影基本原理」,才知道那閃爍的符號是提醒你什麼

換句簡單的話說 – 工具的發明,是為了解決問題、方便我們去做些事情,而我們為了學習「如何解決我們的問題」,得先「學會工具如何使用」,但工具的使用也需要「你先有點 “解決問題” 的基礎」,你才能進一步操作這工具,這有點繞舌。

舉個實例來說,你要卸下一個零件,上頭看到了一顆沒見過的螺絲,而手邊的起子沒一個對得上,這時該怎麼去找出適合的起子? 那起子該叫什麼名字? 總不能把這零件抱著四處去問人,好在現在資訊溝通方便,拍張照片放到網路上問,你很快就能得到答案。

上面這個例子其實,藏了一個假設 – 你知道螺絲需要適合的起子,才能將它卸下,如果你沒先學習基本工具箱裡頭的東西,各種不同的起子、鑽子、鋸子、錘子,還有各式不同的釘子,當你需要解決一項「木工」的問題,問題就在你眼前,而工具箱裡的東西若不先了解,你是無法在沒有背景知識下,去解決問題,甚至是去發現可能沒發生的問題。

這樣子說來,是該先學工具箱裡每件東西,可以提供我們做些什麼事情,對,從這角度來看我認同這樣子的教學方式,告訴你釘子可以「固定兩件東西」,然後用錘子去敲下去來達成,再深入介紹不同種類的釘子,是面對不同材質的東西,什麼情況該用什麼釘子,一個個工具、一個個零件教了下去,直到整個工具箱上百件工具都了解了,你才上工,這時看到一張坐的不是很穩的椅子,你腦海已經具備了基本工具運用的知識,會知道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但某方面來說,我也反對這樣子的教法,因為將兩根木棒釘在一起 – 單純的釘在一起,你不用把工具箱每件東西全都學完一遍再上工,而學習工具時,工具在手上,雖然握得住,實體感是有,但你不可能空想著就能學會,單單是「拿著錘子 90 度往釘子敲下去」這件事,對我來說就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你得真的拿兩根木棒、錘子與釘子,嚐試多做幾次,才知道真的要學的,並不只是錘子、釘子、木棒,你還要身體去學「敲下去」這件事。

 

.回到相機按鍵

你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去理解,每一顆按鍵都是一顆釘子,每一顆釘子就是為了不同的問題所設計出來的功能,學習的角度有二種,一種是先學習「這顆按鍵是做什麼?」,另一種是先學習「攝影的問題」再回到相機上找按鍵?

「快門不夠快」,是的,這張照片問題是出現在快門速度,只要找到控制快門的轉盤就解決了,單單是這問題你就要學三件事 – 快門速度是做什麼的、相機控制快門的轉盤在哪裡,以及「快門不夠快,跟這轉盤的關係在哪裡」

快門速度不夠快,這很簡單教,只要拿出照片例子就很好解釋;快門轉盤更容易了,告訴你「來,轉這裡可以變快、變慢」,下一步就是學習如何把這二個觀念結合在一起 – 實際上出門拍一拍,學的是如何判斷眼前的狀況,操作相機的轉盤,來解決「快門不夠快的問題」。

是啊,不就是這樣嗎? 是這樣沒有錯,可是如果你是一位攝影老師,在編排課程時,你會先教哪一個? 這才是我認為最難決擇的問題,單是投影片順序就很頭痛,因為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接受同一種方式 – 先教概念再教相機,或是先教相機再教概念。

我是學生的話,我是適合「先教相機,再教概念」,我比較喜歡先學習摸得到的東西,接著再學看得到的畫面,而這也是我過去人生求學經驗的「縮影」,一但課堂上教學方式與我習慣的方向「相反」的話,其實我心裡就已經產生了抗拒而我自己卻不知道。

但是我的個性是適合底下的學生嗎? 一半一半吧,適合我的方法就會覺得我教得不錯,不適合的學生就覺得我教得不好,單單一顆按鍵 – 快門操作功能,背後牽涉到許多做為一個「知識傳授」的分享者來說,才會體會到的問題,更何況一台相機豈止一顆按鍵」一顆轉盤,所面對的問題也不會只有「快門」的問題,更多是「更多的概念、更多的按鍵、更多的工具交叉組合」出來的結果,身為老師、知識傳授分享的你,又該如何規畫、組合這些順序?

而我認為「一台相機的按鍵」,其實就代表者身為老師也好、知識傳授分享者,對於以上這些問題,所做出最後決定,並且呈現出來的成果。

(未完待續)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