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潮家 - 電子防潮箱,春季團購,價格下殺,加䁬 LED 感應燈 - 點我來填單

這是我最理想的「攝影背包」的呈現方式之一,身上背著 Canon EOS 5D3 ,搭配 Canon EF 24-105 F4L IS,小包包裡頭二顆相機,分別是 70-200 F4L IS 以及 16-35 F4L IS,如果包包有再稍大一點,就可以再塞進閃燈,或是連同身上的單機單鏡一起塞進去,這樣子很兼顧拍照與活動。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照片之後043] 好照片的標準?

本篇文章目錄

.我好想設計包包啊

前面也談過不少有關「遠行中的包包」的想法,但每買一次就挑剔一次,這包這點不好,那包那點有問題,啊…,就沒有一個包完全「都沒有問題」,然後一次買 2-3 個,就可以用上好幾年。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真希望自己能設計個相機包,我願意花上些許時間來做這件事,但我想這輩子不大可能有這機會,不是沒這方面的資金,更沒這方面的人脈,再加上真的投入精神時間下去做,會不會最後的成果,只有滿足我自己「自 High 的背包」?

然後投資失利、血本無歸,連累投資的朋友,就悽慘的過下去? 我知道我沒有生意的腦袋,也不懂投資與獲利,想想這念頭就只是「想想而已」。

 

.短、中、長三鏡

如果要盡量看到什麼拍什麼,身上就要有我前面提到的「短、中、長」三鏡,一機一鏡可以隨時背著,另外兩鏡塞進如圖中的小背包,這樣子看似輕巧,但最好別下雨,我當時真的賭當天不會下雨,我才這麼背出門,如果一但下雨還真的不知身上的相機該怎麼辦? 當我撰文到這篇的今天,才想到可以帶個「相機雨衣」,體積不大、好折好塞,檔一下還是沒問題。

不過還是回到「相機與鏡頭」本身的問題,以目前人類科技,盡管縮小了相機與鏡頭本身大小與重量,但加加總總,其實並沒有輕小太多,除非你使用較小片幅相機,機身與鏡頭體積更小,或是使用「類單眼相機」那就更不用說了,更小更輕,但換來的就是最後的畫質你滿不滿意。

再往更輕巧的方向推下去,最後的結果就是現在的「手機相機」,一隻手機「短、中、長」三顆鏡頭全做進去了,當然畫質也就無法與相機相比。

 

.喋喋不休的話題

「要輕巧的選手機,要畫質的選相機」,這二點變成光譜的二邊,而中間選項感覺越來越少了,在 2021 年末,甚至是過去視為「較大片幅的類單眼」,現在也感覺較少看到消費者使用,從各家品牌產品推陳出新周期就略知一二,這類的消費者或許在「手機相機持續進步」下,選擇了手機相機,過去曾經輝煌一時的「大片幅類單眼」也難以生存下來。

但那「喋喋不休的話題」又是什麼? 還不是那幾句話「拍得到的才是好照片」「帶不出門的相機就是廢鐵」「只要自己喜歡,張張都是好照片」,這話題還是容易觸動大家心中那根弦,一但討論這話題,你一言我一語,大家都對,但也大家都錯。

最後打上句點的結論是,或許不是結論,而是我們無法去定義「好照片」到底該怎麼定義? 絕對不是「畫質好」,也不只是「自己心中認為好」,這問題好像沒有人有資格能打上「絕對標準的定義」,或著這根本是一個虛假的議題,永遠沒有答案。

 

.我的看法現在是這樣

上頭的標題多了二個字「現在」,不代表未來不會變,因為「好照片」在我心中的模樣,隨著我的人生成長、經歷,也不斷的在改變「它的定義」。

  • 「拍得到就是好照片」,這點我曾認同,但真的想要看得更多、更清楚,完了,畫質不夠好,只看得出照片裡頭出現了誰,但看不清臉上的歲月。
  • 「畫質好就是好照片」,我也追求這樣子目標,但什麼東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後來發現只是「垃圾一張,毫無意義」,這定義…,不行不行。

「有故事就是好照片」,是的,這是最大公約數的答案,但是「有故事的照片」就不需要畫質嗎? 不少大量歷史資料照片,不也經過數位翻修,讓這張照片更看得清楚一點,才能更清楚了解照片裡頭故事背景是哪裡,誰又做了什麼,再經過一些講解,才了解這張有故事的照片,為何是「有故事」,看都看不清楚,臉孔五官分辨不清,故事主角都看不清,故事很難推展開來。

當我父親過世後,我整理他長達三、四十年軍旅生涯不同時期的照片,希望能依照片中他的年紀,來好好編排一下,無奈的事接種而來,一來大多只有照片,沒有底片,其次照片本身保存不良,褪色、變質居多,最後就是當時拍攝與沖洗技術,使得許多照片「認得出是我父親」,但看不清他臉上歲月的痕跡,我希望能做到精準的「依不同年份編排照片順序,一張也不差」,但就是做不到

對我來說,我父親每一張軍旅時期的任何一張照片,都是「好照片」,都是「有故事的照片」,但將近半個世紀前的照片,能拍的多好? 能保存的多好? 在當年能有這些照片,並且留存下來都,每一張都是幸運的,如果畫質能如同現在任何一台數位相機所拍出來的品質,而且是數位化,那麼…想達成前面說的這個心願,我想會更簡單一點。

 

.往後再推半個世紀

在半個世紀前的人,能想像今天我們用得,是如此高畫質的「顯示裝置」看待他們當時的照片嗎? 不會,猜想當時的人們認為「有看到我就好」;反過來我們往後再推半個世紀後,未來我們又會是用什麼方式欣賞當今所拍的每張照片? 老實說,沒人說的出來,不要說半個世紀了,十年後會是如何都難以想像。

回到那喋喋不休的話題「好照片」到底該具備什麼條件? 我認為「有故事、好畫質」是必需的,畫質是最容易達成,但有時「故事」需要點機會拍到,又如同我課堂上分享到的另一個想法:

「有時一張照片的 “好”,當時是看不出來,就如同一瓶好酒,越沉、越香,過了許多年回頭看,那價值就浮現出來了」但,你是否願意,為了任何一張「現在看似毫無意義,未來將成為經典故事」的照片,付出更大的代價,用更好的器材來保留它「物理的價值」? 這就是你的選擇。

我現在的選擇是「不管手機相機也好、單眼相機也好」,都盡可能用「當時我能力所及,最好的畫質來保存」,或許哪天我生了孩子、孩子再生了他的孩子,想整理老子的老子生前時的所有的照片,還能透過這些「畫質分明、五官輪廓清析的照片」,拼貼出我的人生軌跡。

現在,我無法拼貼出我父親生前照片的時間序,我感到遺憾,更後悔沒在他在世時,陪著他一起整理,而我永遠沒有這個機會,感到無限的自責。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