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了所有 "攝影教學影片" ,持續更新 - 點我來看教學影片整理

我不懂欣賞畫作,欣賞畫作首先要了解這幅畫作是在畫什麼故事、背景、歷史,其次是知道是哪個畫家畫的,又為何這麼呈現這畫作背後的歷史,但我卻深深的被這種超大型的畫作給吸引住,即使我一點也不懂背後的故事是在說什麼,但我總是會被這樣子的畫住前,停下腳步看上一會,到最後還是什麼也看不懂。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文章陪讀

 

[照片之後025] 觀賞大型畫作的體驗

 

.為何會駐足下來

照片中的二位觀光客,也許他們懂得如何去欣賞這幅接近二層樓高的畫作,彼此交談背後的歷史、脈絡,而我在拍這張照片之前,同樣的也是站在前面看了好一會,說真的,並不是我想假裝買了門票,就得要在博物館前有點收穫的樣子,而是…,讓我停留下來的,是基於一個好奇心 – 為什麼要畫的這麼大張? 一定要畫的這麼大張才能吸引我們注意嗎? 而不論裡頭畫的是什麼?

這麼大的畫作,在奧賽美術館,或是在羅浮宮裡並不少見,有些甚至還更大一些,大到我都在思考,到底這麼大的畫作,是先把畫作搬進來,再把房間隔開來,天花板再蓋起來,還是就在房間裡面完成這幅作品,再掛上去,對於我這種美術文盲的我,確實是因為「如此巨大」的畫作吸引住,而停了下來

 

.我欣賞的方式

很奇怪的是,我並不是去用「美術、繪畫、技巧」的角度去看這每一幅這樣的畫作,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如果是用攝影、數位向量輸出,那麼到底要如何的相機、鏡頭,以及輸出機器,才能輸出到這麼大張的畫作,且又如此精緻? 第二個念頭就更怪了,繪畫並非是一瞬間就能完成,而得費上數天、數月才能完成,那麼畫家是如何透過想像力,抱著相同的想法一路畫下去,或許他也是參考別人完成的畫作,一點一點拼貼出來的作品吧? 對不起,請原諒我的材疏學淺,實在是講不出任何一點與繪畫有關的認知。

不過正當這些奇怪的念頭在我心裡面思考同時,我似乎為上頭的問題,找到了自己可以解讀的答案,這些畫作「必需要畫的這麼大」是有其必要性的,留意一下畫作裡的人物大小,與現場觀眾比例上是差不多的,當你站在前頭,你就像站在畫作「現場裡頭」觀看著裡頭所發生的事情,如果更懂得畫作本身帶來的含意,我想心裡應該會更加不寒而慄,若再從「透視感」的角度思考,近大遠小,以我拍照站的位置來看,照片中的二位觀光客,在我眼中也成為畫作的一部分。

當我為自己找出暫時性的解釋後,在觀看每一幅如此巨大的畫作,壓力就沒那麼大了,不再為自己「看不懂」感到焦慮,而我會站在畫作前面,想像一下自己若也是任何一幅畫作裡頭的主角,同時依畫作的大小,再改變一下自己與畫作之間的距離,真的有一種「溶入畫作」的那種感受,感受畫作帶給我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人生悲歡離合…。

當我看完十數幅這樣子的畫作,我略為感受到,這樣子的畫作一定要「這麼大」,且要站在適當的距離,再專心點「凝望」的眼神看著畫作的某一些點,自己就像是跳了進去成為主角,或許這就是在我不了解任何畫作背景之下,找得到唯一欣賞的方式。

 

.照片,必需也該這樣欣賞

當我走出美術館後,這種感覺就一直掛念在我心裡頭,既然畫作可以這樣子展示,那麼我們攝影作品,是不是也該用相同的方式展出,才能讓我們體驗到攝影師親臨任何場景當下的「視覺上的衝擊」呢? 我覺得一定要的,如果照片輸出不夠大張,我們很難用想像力讓我們置身在照片場景當中

這張照片拍於 2013 年,從那之後這念頭,一直在我心裡唸唸不忘,為了想要實驗我這想法對或不對,於是之後開始接觸到「VR」設備,無論是手機的 VR 產品,還是 360 相機搭配 VR 眼鏡,還是 PS4 的 VR 設備,我都盡量的去嚐試,我發現無論是哪一種 VR 產品,都與我上述所說的感受並不相同,而是更加逼真,真的就像是自己置身在裡頭的感受,雖然品質仍不夠好,未來必能更加精緻,讓你不用到現場,憑著 VR 產品就能讓你省去辛苦奔走千里之外的辛苦

等一下,這並不是攝影呀,我還是想要確定一個念頭 – 是否照片真的要輸出到「一定程度的大張照片」,我們才能有親臨現場的感受,更感受照片中現場感受?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投影機,輕鬆的投出超過 100 吋以上的畫面,這點技術上沒有問題,但又另一個問題,受限於投影機的投出畫面的解析度,以及照片本身畫素密度與觀看距離,站在適合的距離,卻因為解晰度不夠高,都已經看到一顆顆的像素,讓我有一點「出戲」的感覺,猜想若要投出 100 吋以上的照片,不但投影機能投影出至少 8 K 以上水準能力,照片觀賞解晰度計算上,可能要超過 5000 萬、6000 萬以上像素照片配合,才能達到與前述觀看畫作相同的感受吧。

 

.已略為體驗到

到了 2021 年今天,想想前面提到的投影設備,好像還是蠻難的,8K 投影機並不是技術上做不到,符合 8K 的照片也非難事,而是以我生活所能接觸的範圍,實在碰不到 8K 以上的投影機,能讓我體驗到這種感受,並且證實我的想法對或不對。

雖然 8K 投影機我接觸不到,但好在 8K 電視卻也已經問世,只是那個 7 位數的精美價格我實在連那電視「碰也不敢部一下」,雖然 100 吋左右 8K 電視,離我想像的大小還有段距離,不過我試著站在前頭,不斷的改變與電視間的位置,站著、蹲著、並且凝視著畫面,由於播放的照片、影片「視角」的觀系,那種視角並非是我們人站在地上就能看得到的,多多少少影響了我想像的「臨場感」,但還是有一些畫面是「人站在地上」所能見到的視角,在與電視採取適合的距離與高度,讓我有那麼一點點感受到「如臨現場」的感受,從 2013 年那時,隔了 8 年我終於證明了當時我站在巨幅畫作前的感受下,心中產生的問題,總算是獲得了答案。

 

.那何時能實現呢?

一台 100 吋 8K 電視,那時標價 200 多萬元,嗯,只是個「象徵性」的實力與價格,我想不是一般人可以買得起的產品,不過這也是告訴我們「這,就是未來」,我相信我們任何一個人,從今天算起有生之年,都能夠享受得到這樣子品質的電視。

想想我 16 歲那年在台中電子街打工,經過一間家廳音響店,在隔著玻璃前看到一台 30 吋的電漿電視,如此炫麗的色彩震攝了我,更別提 30 吋的大小,在 1997 年時,確實是代表著「未來」的指標。

電視播放著內容,除了漂亮的山水風景外,還不時為了展示百萬級音響效果的交樂團影片,我瞄了一下如此漂亮的電視究竟要多少錢呢? 約 30 萬左右,印像非常深刻 – 一吋一萬元,在當年我打工時薪 60 元的年代,一萬元可是要 166 個小時,每天做 8 小時,20 天才能賺得到一萬元的薪水,那麼 30 萬就是 600 天,把周休二日算進去的話,差不多要 2 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得到這麼樣一台的電視,擺在自己家的客廳裡、書房裡。

很難像到 20 多年後的今天,30 吋的液電視都已經稱不上「大型」液晶電視,用得上「大型」二個字,都起碼要 50 吋以上的電視才對得起「大型」這二個字」吧;價格的部分,不要說一吋一萬,十吋都不用一萬的 2021 年今天,買個 65 吋 4K 電視都不用 2 萬就能輕鬆入手,今天這樣子的視聽體驗,是我在 16 歲那年是不敢奢望的事情。

我不確定 100 吋 8K 電視是否真的能實現我想像的觀看照片體驗,我也不知道直到 100 吋 8 K 電視能平價人人買得起的那天何時能到來,樂觀一點 10 年內,但我確定只要我努力健康認真的過著每一天,對我來說那一天是指日、可待。

我現在多麼希望那一天的到來,到了那麼一天,我們所使用數千萬畫素的照片,才能在時展現它們的價值,更證明我們辛苦拿相機,就是為了多年後體現「多年前此時此刻拍照的感動」。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