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圓「冰島環島」之夢嗎? 精緻旅行團行程,賀禎禎親自帶你造訪冰島 - 點我看行程

我拍,故我在」,攝影是個旅程,當我們按下快門那一刻,作品已經完成,照片成為旅程的「終點」,也是腦海裡思想的「句號」,照片中每一處的呈現,從曝光明暗開始,小至到點、線、面的安排,大至作品意義的代表,都是做為自己 – 手握著相機的你,細心安排出最後的結果,若是「全自動」交由器材一手掌握,對我來說這並不能說是「攝影」,而是「拍照」。

 

本篇文章目錄

= 攝影的起點 =

.銀鹽、暗箱與臨摹

攝影一詞 Photography ,在最初拉丁文原意,則是由「Photo」與「Graphy」二個單字所組成,而「Photo」指的是拉丁文 「φωτός」,即是「Light」光線之意,而跟隨在後頭的「Graphy」則是拉丁文中的「γραφή」,代表「Drawing」繪畫之意,用一句話簡單描述為「以光做畫」

 

[教攝影115] 我拍,故我在,為何我堅持拿著相機拍照,作品代表我的意識與存在

圖01

說到攝影的起點,不少人會提到「路易.雅克.曼德.達蓋爾 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這位出生於 1787 年的法國發明家、藝家術、化學家,又可說他是一名畫家,用現在的話來形容,可說是斜槓青年的代表。

在 1839 年,他發明了所謂的「達蓋爾銀版法 Daguerreotype」,利用水銀蒸氣,對正在曝光中的銀鹽進行顯影的方式,僅需花 30 分鐘就能完成一張照片曝光,比起當年同是法國的發明家尼佩斯 (Niépce) 所發明的曝光程序,動輒數小時至數天相比,達蓋爾銀版法確實更加實用,此後用在肖像攝影更加方便。

但如果以拉丁文原意「以光做畫」的概念開始,尼佩斯、達蓋爾都稱不上攝影的始祖,可以一路追溯到西元前中國墨子、希臘三哲 – 亞里斯多德,都有提到 – 補捉光、影的概念,直到 1604 年克卜勒使用「暗箱 Camera Obscura」這一詞,才有了更清楚的定義。

 

[教攝影115] 我拍,故我在,為何我堅持拿著相機拍照,作品代表我的意識與存在

圖02

15 世紀時,就已經有一批藝術家採用這種「暗箱」做為繪畫的工具,透過小孔、鏡片加以輔捉外在的光線,透過鏡子加以折射至桌面,以方便藝術家對折射後的影像進行「臨摹」,進而開啟了透視繪畫法,當時的畫家採用暗箱臨摹的方式如上圖 02 所示,可將補捉、反射的光線加以仿製,以達到更逼近真實眼下的視野。

雖然採用暗箱加以臨摹描繪的作品,與爾後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無論是從作品表現,或是技術操作上,看起來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前者更可說是「繪畫」而非「攝影」,但如果從暗箱的結構 – 光線的補捉以致成像在繪圖板上的過程,這個過程與現代相機設計完全無異,差別只是最後的「作品」如何保留,是透過「手與畫筆」來完成的成果? 還是達蓋爾銀版攝影術完成的成果?

 

.攝影是個「過程」

前面提到的「成果」,在過程結束後保留下來的「物體」,該用什麼名加以義下來,以方便我們溝通? 也許我們可以簡單的說,透過暗箱加以臨摹後的成果,我們稱為「繪畫」,而採用達蓋爾的銀版攝影術所保留下來的東西,我們稱為「照片」,這二者概念同時結合 Photography 拉丁文 “以光作畫” 原義,這二種「保留光線的過程」都可稱作「攝影」,差別在最後保留下來的成品採用的方式不同

 

= 我拍,故我在 =

「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是許多人哲學家迪卡爾最有印像、深刻一點,透過「思考」這件事情,懷疑這個世界上所有已知的知識,唯有一件事情不能懷疑 – 那就是「我自己正在思考這件事情」,進而證明自己擁有獨立的靈魂與生命。

我想稍稍改變一下這句話 「我拍,故我在」,透過拍照這件事,更加證明了「我人就在那裡」,「照片」就是最佳的證明「我確實曾經出現在某個地方」,另一方面這張照片「非得我拍不可」,即使你拿著與我相同的器材出現在那時、那裡,你也無法單純地按下快門就能得到相同的成果,換句話說,每一張照片都是有我的主觀判斷下,操作著相機,結合自身攝影的想法所留下的「作品」,更是加強「我存在在那兒」的證明

 

.攝影是個旅程

[教攝影115] 我拍,故我在,為何我堅持拿著相機拍照,作品代表我的意識與存在

圖03

攝影是個「旅程」,照片只是個結果,面對這一景像,在還沒有拿起相機之前,我已經有了一些念頭,心裡已經浮現了畫面,最後的結果如上圖 03,十分接近當時在我腦海裡的畫面,也許邊邊、角角並不完全相同,但這是我「當下」的決定。

 

[教攝影115] 我拍,故我在,為何我堅持拿著相機拍照,作品代表我的意識與存在

圖04

當陽光從茂密的枝葉中,不時的透射下來曬落在你的眼角上,或許正在低頭的你並無太大的感受,抬頭、轉身後再向前,才忽然意識到自己正在此景面前,抬起相機操作著滾輪也好、按鍵也好,最後快門「咔喳下去」

攝影是個旅程,照片作為最後的結果」,腦海中的畫面,絕不是飛瞬之間、天外一筆點醒了你,當雙腳在行進之間,你的人、你的心、你的注意力,已經跟「這時的這裡」開始有了細微不留痕跡的互動。

 

.攝影是個取捨

[教攝影115] 我拍,故我在,為何我堅持拿著相機拍照,作品代表我的意識與存在

圖05

極光就像是帶電的氣流,有時寂靜如水靜掛在空中,有時在空中四處毫無邊際地流竄跑動,全天底下沒有任何一張極光攝影作品「完全一個樣」,哪怕你我同在當下,早一秒晚一秒按下快門,長一秒或短一秒曝光最後結果也不同。

我的經驗上,遇上爆發舞動的極光,採用 8-15 秒間快門速度較好,較短的曝光較能補捉「當下、短暫極光姿態」,較長的曝光得到「流動、變化極光的印像」,雖然長曝光下極光的顏色較濃,同時 ISO 較低畫質更好,但我仍舊偏愛較短的曝光,以求得更加貼近當下極光所展示的姿態。

 

[教攝影115] 我拍,故我在,為何我堅持拿著相機拍照,作品代表我的意識與存在

圖06

光圈之於景深,也是個「取捨」。 冰島馬最吸引人的特徵,除了親人不怕生,以及個頭矮小精練的身體外,最有趣的莫過於披在眼前那一絲絲的「瀏海」,粗曠的外表更是增添了不少迷人的氣息。

 

[教攝影115] 我拍,故我在,為何我堅持拿著相機拍照,作品代表我的意識與存在

[線上課程終生看] 10 堂課 940 分鐘攝影入門全解析 + 480 分鐘 LR 編修入門,限時特價 $6990   點我報名

圖07

難的不是攝影的技巧,而是你當下的決定。 希望你的注意放在什麼地方,一眼就看上我想呈現的焦點,刻意的縮小景深輕易的達成,景深的表現也是取捨的結果。

 

[教攝影115] 我拍,故我在,為何我堅持拿著相機拍照,作品代表我的意識與存在

圖08

當我站在這兒凝視著前方瀑布,耳裡傳來陣陣轟隆隆的巨響,我還記得迴盪在空中的水花,隨著風飄著過來,沾濕了我的鏡頭,我拿起拭鏡布擦了又擦。

快門記錄下是瞬間還是時間? 人眼是無法得到這樣子的景觀,我選擇了 10 秒的曝光,將磅礡的瀑布留下他給我的印象,而自東邊照射過來的陽光,與空中的水霧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層薄紗,此時更增添了「上帝瀑布」的神秘色彩。

 

[教攝影115] 我拍,故我在,為何我堅持拿著相機拍照,作品代表我的意識與存在

圖09

在冰島,你可以花上個 20 來分鐘時間,途步登上這座火山口,或許也是你我這輩子第一座,也同時是最後一座登頂的火山口,我採用了 12mm 超廣角鏡頭,拍下眼前鏡頭下含括最廣的視野,想像著數百、數千年前曾經噴發時的景像是多麼的嚇人。

 

[教攝影115] 我拍,故我在,為何我堅持拿著相機拍照,作品代表我的意識與存在

圖10

單單站在火山口邊緣,仍不夠感受「我在當下」的微不足道的對比,曾經一度想過「下去看看」,站在火山口裡朝著四周望, 相信更能有著生命如此脆弱的強烈對比,可惜,這是禁止的行為。

構圖也是取捨,我可以擷取部分的視野,強調火山口邊緣那沉積許多的沙、石,多年的堆疊與累積下,裡頭埋藏沉穩又安靜的能量,如同修行多年的上師,乾扁瘦弱的皮囊下,有著豐富充滿智慧的眼界,看著我們凡人的煩惱,不賣玄機、不賣神秘,僅用簡單的寓言就點醒了我們,而我們投以尊重、敬佩的眼神看著他,我想是有著近似的感受。

攝影是個「旅程」,作品為旅程的「句點」,這旅程自拿起相機前就已經開始,直到按下快門後才算是一個結束;攝影也是「捨取」,無論是取什麼、捨哪點、又該如何決定? 這些都與你息息相關,他人是替代不了。

 

= 透過攝影我存在 =

一個常遇到的狀況,總有人問我「為何不喜歡被拍照」,問的人嘴裡是這麼問,總是帶著一點疑惑,不懂為何喜歡拍照的人,總有很大一部分不喜歡被拍照呢? 這個問題當時我心中早有答案:

「對於喜歡拍照的人,並不會因為自己出現在照片裡,就能證明自己來過這裡,而是透過一張照片原始檔 (無論是 RAW 或是 JPG),一張自己按下快門照片,勝過千言萬語」

當然,一張有你出現在這張照片裡的地點,足以證明「你曾經來過」,也無需太多說明,但是…我知道這樣子並不夠,心裡不斷有個聲音告訴自己,光是我出現在這張照片裡「並不夠足以說服我自己…曾經來過這裡」,我需要更多一點、更強而有力的「什麼」,好來告訴別人我確實來過這裡、到過這裡。

也因為我內心有這層不安,好些年下來,我才會很堅持這樣立場 – 唯有一張我親手拍的照片,才能更加有力地告訴這個世界「我來過」,也許是出於一種自傲,也許是一種不安的心裡,也或許是自己想太多,就這樣玩攝影快 20 年下來,有自己的照片少之又少。

就是內心有這樣子的想法,使得我自己不大喜歡「被拍照」,無論相機是交給朋友、家人都一樣,我始終不習慣在鏡頭前面,直近最近二、三年下來,開始改變了這「無聊的堅持」,開始習慣入鏡,也慢慢的習慣在自己相機鏡頭前。

但是…這背後又是什麼原因,讓我抱持著前面那種「自傲、不安、或是想太多」的堅持? 又有什麼原因,讓我開始改變了想法,也開始慢慢的讓自己,出現在成堆的照片裡?

 

[教攝影115] 我拍,故我在,為何我堅持拿著相機拍照,作品代表我的意識與存在

圖11.

當你身處「攝影旅程中」,與當時、當下環境氛圍有所感受,你已經知道何時、何地、怎麼做,每一張照片,都是你與「當時當下深刻感受後」所做的決定,每一張照片任何一處細節,無論是光圈大小、快門快慢、構圖表現,皆代表你感受後所下的決定,這是個人很主觀的感受,他人是無法模仿。

既然這是段旅程,同時也是你自己個人主觀的感受,那麼我們可以說,任何與你並肩而行的伙伴,即使擁有相同的器材與技術,最後的結果也絕對大不相同,如此每一來,作為「旅程終點的照片」,才足以彰顯你個人的價值 – 我拍、故我在

當我終於想通這點 – 我拍、故我在,我才找到那問題的答案 –  何我總是不喜歡在鏡頭前,為何不輕意認同「出現在照片中,代表我來過」,那句「我拍、故我在」對我來說真正的意義就是:

“一張照片並不只是一個結果,背後有著深刻的旅程回憶,更代表我的旅程體驗,我與「那時、那裡」緊密的互動下,透過一張展現我個人意志的照片,無論拍的好、拍的差,那都是我曾經走過的痕跡,我所見過的世界,這就是我的旅程,每一張照片才能代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