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後製與個人風格 ,這是能展現你個人作品想法,一種最快的方式。 談一張照片意義,大範圍是談整張照片,以及照片中的構圖、元素意義,小細節可到單一顏色的想法,今天不討論構圖,想談的是「藍色與紅色」。 長期看我的文章、照片讀者朋友,或許你已經發現一個共通點 – 照我很喜歡藍色,其次紅色,最後綠色,較不喜歡黃色,有留意到嗎?
封面故事:日本/福島 - 御藥園
.藍色、紅色再綠色
修圖,除了是大家常說的「讓照片更加還原現場」,修補瑕疵外,我認為「修圖」還是展現個人對色彩的喜好,長久以來成為個人特色、風格,讓人一眼就知道「這是你拍的」。
雖然我還做不到這點,但是如果我說「我的照片著重藍色、紅色,最後綠色」,也許你可以感受得到。
圖02. 日本/福島 – 第二只見川鐵橋
在修補這張照片過程,除了基本的明、暗、對比等等,最後調色時,我傾向著重「藍色,我會加強一些」,形成我照片中最重要的特色,並非僅在「色彩飽和度」上做全面顏色的增豔。
圖03
紅色也是我傾向的顏色,如果照片為了「突顯紅色」,我會在 Lightroom 工具中 HSL ,單獨將紅色多做處理,處理的方法是加強紅色的「飽和度」,視情況調整紅色的「明度」,讓這張照片的「紅」,拉住你的目光。
圖04
這樣的,紅色的鳥居也是強調重點,操作方法同上述,背後的藍天儘管不甚強眼,我也會加重藍色飽和度的表現。
圖05. 日本/福島 – 御藥園
藍色的天空、紅色的楓葉都是我強調的色彩,這二個顏色是我喜歡的顏色,綠色大多是補助的角色,這樣子色彩表現對我來說,是強眼的、是有特色的,我喜歡在每張照片留下我的色彩註腳。
.套用自動色彩,不是我的
圖06. 日本/福島 第一只見川鐵橋
這張照片,是我套用了自動化色彩,也就是網路上分享的「風格色彩」,使用起來非常簡單,只要下載、安裝,點一下照片就可以套用,完全不用再做任何調整,連曝光、明暗、色彩完全不用懂,任何人都能「一鍵完成」,就能得到有趣、吸睛的作品。
但這樣子的照片,不完全屬於我的作品,我完全無法「在你跟這張照片中間」做什麼解釋,天空何是那種顏色,森林為何那種表現? 為何右側的陰影那麼重,是為了要隱藏什麼嗎?
.套用自動化色彩目的
為何要套用「自動化色彩」,當然有數種理由,不外乎快又簡單,能很快速度大量處理一批照片,同時效果不錯又能得到讚賞。
[線上課程終生看] 10 堂課 940 分鐘攝影入門全解析 + 480 分鐘 LR 編修入門,限時特價 $6990 點我報名 |
圖07. 比利時/布魯日 – 布魯日景點介紹
這張照片是「原圖」,不加任何處理下照片最原始的模樣,甚至連「相機」都沒有任何修圖的痕跡,也就是我們說的 RAW 檔,但這樣子的照片,並不好看,同時也不出色。
圖08
透過「自動化色彩」,不用一秒的時間,就能馬上處理成上面這張照片風格,帶著些許「舊照片」的色彩,你能省下大量的調整功夫與時間,甚至連花上數小時學習修圖的功夫都省了。
得到讚賞的背後,退一步想想,這樣子的照片,是「屬於你自己的嗎」?
圖09
「這是我的作品」,我向來喜歡呈現「藍色加重、紅色次之、綠色為輔」的風格色彩,我會刻意,非常刻時的強調藍色在照片中的色彩 (而非面積比例) ,也會稍加強調紅色濃度 (有留意到身後紅色窗子特別突出於牆面上嗎?)。
我能一步步向你解釋,為何我會這麼做,首先解釋「為何我喜歡這二種色彩」:
- 藍色會讓我心情感到自由
- 紅色能吸引目光,在平淡的表面上增加不平凡
圖10
我還能解釋「我如何達到這一步」,透過 Lightroom 裡的 HSL 面板,刻意加強藍、紅二色的表現。
. 數位後製與個人風格
數位後製與個人風格 ,是長久摸索出屬於自己喜歡、舒服的顏色表現,這種「一致性」就可說是個人風格。
攝影作品,不是「按下快門」後就結束,作品的完是需要「解釋」,身為作者,有責任進一步多做說明 「為何要這麼拍、為何要這麼做」,不只是說明「光快門、光圈感光度的搭配」,或是「構圖的設計」,若是色彩的表達無法多做說明,我覺得不妥。
圖11
「我的色彩、我的作品」,這是多年來我個人的色彩表現習慣。
若你問我為何這麼做,我能一步步與你分享,但倘若我隨興的套用「他人的自動化色彩」,我將無從解釋,為何照片要呈現這種風格表現 – 因為在「你與照片之間」,我沒有能力去解釋,我不認同這種做法,同時我也不喜歡,若你希望照片不只是帶來他人心中愉悅,而能帶給他人「這張照片就是你的風格」的想法,我覺得你也可以開始嚐試往這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