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拍照,都不大蹲低下來拍,對吧」? 是的,我也一樣,大多時候站著拍,横幅、直幅各拍幾張,再辛苦點不同焦段再重複幾次,就覺得差不多了,但是,每個人的身高有差,看的景像一樣,在相機觀景窗裡又不怎麼一樣,雖然差不會太多,但如果你願蹲下來,蹲低一點,那可就差很多了。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
文章陪讀 |
.喂,別讓我們在這等
記得很多年前跟某任女友出門,我看到一個景點不錯,於是跟她說「等我一下,我拍個幾張」,接著我就拿著相機拍上了「好一會」,沉迷於自己的心流裡,卻忘了時間,直到我拍完後回頭找女友。
「疑,她不見了」,不是說好在這等我一下,我拍拍就回來嗎? 由於是觀光區區都是人,我繞了一會在一個石椅上看到她,遠看表情不稅,心裡想是哪裡做錯了,不會呀,我拍照也是為了工作呀? 沒道理哪做錯不是嗎? 且不是叫他在旁邊找地方坐著等我嗎?
- 「下次你要拍久一點,要跟我說啊,讓我不知道到底要等你多久」
- 「啊,對不起,我這一拍一下子 30 分鐘就過去了,我也不知道拍了這麼久」
我並不是希望她氣消而說謊,是那個「等我一下」對我來說真的是「一下」,30 分鐘是一下嗎? 嗯,我覺得 30 分鐘已經不是一下,但是事實我真的在那兒拍了 30 分鐘甚至更久我不知道。
.心流
當我們進入到「心流」的層次,時間在我們心中會被壓縮,30 分鐘就如 3 分鐘的短,我們全然精神貫注在身心、眼前、手中相機,不會被旁邊的人事物打擾。
這種「心流」在各行各業,各種動作都常會發生,比如「開會」,討論熱絡有勁的會議,各種有趣意見隔空交流,很快時間就消失在你一言我一語中不見;看個精彩的電影、影集也是,漂亮的劇情、精采的剪接抓住觀眾眼球,50 分鐘長度的影集,也能不上個廁所就把它看完。
當我們聚精神會,透過小小不到 1-2 吋大的觀景窗構圖,雙手握著相機,操作著不同鏡頭焦段,移動著身驅試著補捉最好的畫面,很容易進入到「心流」層次到了忘我的境界,拍著拍著忘了時間也很正常。
「誰會在這種時候去留意時間哪」,我心裡是這麼說,但眼下看著氣乎乎的女友還是要有人先賠個不是:「對不起,下次我會先說,讓你不要在這裡乾等」。
.鏡頭詮釋景觀視野
喜歡拍照的我們,是擁有別人所沒有的「鏡頭詮釋景觀視野」,在這個「鏡頭詮釋景觀視野」之下,我們雙眼看著景是一回事,但拿起相機透過鏡頭看出去,絕對又是另外一回事。
而透過鏡頭所看,所拍的景像,是經由「鏡頭的特性加以詮釋的世界」,與真實世界明顯著落差,這層落差我覺得是一種對世界的「詮釋」,沒有一顆鏡頭能如實補捉絕對真實的世界,都是一種「詮釋」,而我們就是拿著鏡頭操作著這個「詮釋」,拍久了,那種不同於他人的「視覺經驗」會刻進我們的視神經裡,相同的景,看到的就是與他人不同。
當我們握著 24-70mm 鏡頭,熟練的拍攝者就知道該看哪兒、不該看到哪裡,構圖會更快更準確一點,若是拿著 70-200mm,我們眼睛會「瞇一點」望著更遠一些,反之拿著 16-35mm 鏡頭的話,那看的是雙腳可及之處,如此的近。
正因為我們習慣透過鏡頭,同樣的景,正因為我們擁有第二種視野 「鏡頭詮釋景觀視野」,我們不斷的透過鏡頭的詮釋,在雙眼景像中,尋找最適合的點,來詮釋我們經過的、看到的景像,這就是喜愛拍照的人,往往沉溺在自己的「心流裡」而不知時間的流逝。
.蹲低一點更好
不只是鏡頭下詮譯著不同世界,你的身高也是另一個變數,3 歲孩童跟 30 歲的爸爸,差的不只是心智年齡上的差別,更是看到更高、更遠,才能為這 3 歲娃留意哪些該注意、危險、安全的事物在周邊。
想想攝影也是如此,當你我都站著拍,哪怕 360 度旋轉拍了一圈,鏡頭焦段自 16mm 一路拍到 300mm,若你我都只是「站著拍」,那麼就算在鏡頭詮釋下的景觀視野再怎麼不同,還是因你我的身高,限制了拍照的「高度」與「角度」。
下次,蹲下來,我保證你會看到另一個世界,再搭配不同鏡頭詮釋下產生另一個世界觀點,你會拍出讓你感到意外的風景。
哦對了,記得還是要跟旁邊的人說「等我好一會,你先四處逛逛看看」比較不討罵。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