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還會寫卡片嗎? 嗯,我想現在通訊軟體太過方便且便宜的媒體環境下,我們已經不大會寫卡片,在重要的節日,送給重要的人,最多就是電話一通、臉書貼文一則、Line 貼圖一張,當作是個「重視、祝賀」之意,但第一次到英國才發現,他們不只是還會寫卡片,而且還寫的不少。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
文章陪讀 |
.卡片的種類
當你走到英國的商店,有時我也分不清楚這是算哪種商店,有些比較大的商場,就會有一角落堆著一些卡片,上頭的卡片種類很多,不只是以「節日」為主,甚至是以「對象」「年紀」做分類。
比如說送給「滿 30、40、50、60 歲」的生日卡片,或是以對像做分類「爸爸、媽媽、叔叔舅舅、姨媽舅媽、姪子姪女…」等等,卡片區分的種類之細膩,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像這樣子滿滿一面堆滿卡片的商場還蠻常見的,且種類真的非常多元,若不是英國人本身就還有寫卡片的習慣的話,不然是不會四處都還能看得到這種「卡片牆」存在在商場頭,同時規模還不小。
.不只是卡片,相機也是
你說這是「職業病」或是「個人癖好」,我覺得都差不多,我到了國外,總是會不時的觀察一下旅客身上使用的相機款式、品牌,新舊等等,發現他們使用的 3C 產品,無論是手機、相機來說,通常看到的都是比較「舊款」一些,看到的大多至少都是 2-3 年以上的產品,這…,不只是手機,相機更是。
工作的關係,太常去觀察這些相機的外型,只要我走在外頭,一眼能先辨識他人使用的相機品牌,其次再看一下使用的型號,但就不一定看得到型號,一半一半的機會吧,但如果有機會看得到型號,這些人身上背著相機,相機使用超過 5 年以上的還真不少。
在早些年智慧型手機拍照還遠落後相機不少,人們還普遍會帶著隨身相機、背著單眼相機,在國外熱門觀光景點看得還蠻多的,那時我就發現這點,與我在國內接觸到的學生、讀者,相機的汰換率速度上,也確實比歐美人士相比,來得快上許多。
我大概多久會更換一次相機? 嗯,差不多 3-4 年吧,一來是賺的錢也沒能讓我換的這麼快,二來相機新機週期也差不多 3 年一輪,而電子產品就是「買新不買舊」,3 年的技術更迭總是有新的功能更方便我工作,比如說靜態照片畫質更好,連拍速度更快、對焦更自在的準確;動態錄影品質更好,更多影片格式的選擇;機身電子性能增強,防手震增強,軟體功能也隨之豐富。
或是與手機、電腦端的連線方面功能也增加不少,也因疫情關係,使得各廠商讓「相機,不只是拍照時能用,也能透過軟體來成為視訊鏡頭」,這些種種的改變,我覺得讓相機不只是用來拍照,同時用來錄影,遠距工作、教學也是讓我更加方便一些。
.照片與卡片
若你現在還保有「手寫卡片」的習慣,那收到你的放片的人們真是幸福,因為那份視福遠比電子訊息保有手寫的溫度與情感上的連結,比起過去還更甚數倍。
但照片的價值,似乎讓我感覺到,反而隨著數位攝影下,一張照片的價值更加的跌落至有史以來的…低點嗎? 任何一隻手機都能拍照,任何人都能拍照,雖然是好事情,但也因這件事情「太簡單了」,反而讓我們不夠重視「照片對我們的價值」,照片淪於一張「數位影像」,而好像與過去我們印像中的「照片」有點不大相同。
.照片與數位影像
我覺得「照片」這件事,過去的人看待「照片」跟我們現在年輕一輩的朋友,我相信有所不同,也許自 2000 年後出生的年輕朋友,早已經沒接觸過底片時期拍照的辛苦、不便。
他們看的是「數位影像」而不是「照片」
當他們口中說著「將剛剛拍的照片 Line 給我」,跟我們過去說的 「把上次拍的照片洗給我」,看起來都是一樣的事情,但我覺得前者就像是過年過節的一則電子訊息,或是真的收到來自他處寄來的一張實體的卡片,後者就像是照片一樣,讓人感受情深意重。
也許我已經在年輕一輩的朋友眼前,我已經是「大叔」了,但我心態卻好像一直沒有改變過,一直好像是停留在 20 歲的我一樣,沒有改變,但我已經跟 2022 年真的 20 歲的年輕人,已有了不小的落差,同樣是看著「數位影像」,對他們來說依然是使用「照片」一詞,但對我來說,這些已經不是「照片」,我現在慢慢開始不再使用「數位照片」,而改用「數位影像」來形容。
「數位影像」不等同於過去的「照片」,意義上已經完全不同,即使我們「人是透過不同的載具,影像進入眼簾」,但那是進入雙眼,一個停留在大腦視神經,另一個則是傳達到「心裡」頭,讓人溫暖。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