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全身上下背了近 30 公斤的行李,自助旅行繞了中歐一圈,自捷克布拉格落地,經過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最西點到德國國王湖,再經過庫倫諾夫,再重返布拉格,這樣子 15 天的行程,是讓我這輩子到現在「最不經大腦計畫」的事情。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
文章陪讀 |
.行李的準備
過去出國,總是托著一個 29、30 吋的行李箱,行動比較不方便之外,在一些馬路上拖著也不好走,又特別一些觀光區的石板路更是難拖行,想要自在一點邊走路,還可以邊拍照,於是我想說…,不如買個大一點的登山背包,再節約一下行李,背著包包行動比較自在一些,於是我買了一 70 公昇左右的登山背包,將所有「食衣住行」所需的東西全塞在裡面,也就是上圖你看到那大大的黑色袋子。
相機與電子器材,一共帶了二機、三鏡,外加筆電、行動硬碟、GoPro 2 台等等,放在另一個灰色的背包,那可是防盜背包,但這要怎麼背? 我的計畫是背胸前,這樣子重的背在後,輕的背在前,應該是還可以的背法。
至於藍色的側背包呢? 則是用來放些常用的東西,像是手機、行動電源、簡單的錢包,票券、衛生紙等等隨手要放的雜物,這樣子的計畫「感覺真的太棒了」,比起過去背著相機背包,又拖著行李箱相比,這樣子感覺不錯。
.後來我錯了
為何要說這是我這輩子「最不經大腦計畫思考」的行動? 因為我是這麼準備,但我卻「沒有實際背著試走過」,甚至是「也沒有實際背過走過一次」,不知道這麼背到底是什麼感覺
第一次實際背起來,是從五樓的家裡緩步走到捷運站,不過 300 公尺左右的路路,我就已經有點吃不消 – 這是「第一次背起來,並且試走 300 公尺」,當特就有感覺到「不妙啊….」,但又重新打包行李又已經有點太晚,於是就硬撐到機場去。
第二次這樣子背起來,則是人已經在布拉格,從機場領到行李出關,又重新的調整一下包包,將側背包整個收起來 (少一個包,心裡感覺好一點),然後再背起來。
由於這是我第一次這樣子「前胸背包貼著後面背包」,也是我第一次背著如此登山背包,二個加起來接近 30 公斤重,我並沒有想過這樣子背著近 30 公斤重的東西,走起路來會是如何,但人…,已經在外頭,也無法再改變主意,一開始這背的前 10 分鐘我就有點自責與後悔,為何沒在家就先練習這麼背看看,這麼莽撞自以為是的就背出門,而且要背 15 天。
好吧,心裡默默的訂下 B 計畫,到了哪天我真的不行了的話,就只好就地買個便宜的行李箱吧,旅程還是得繼續,不然呢? 就這個 B 計畫鼓勵著我這樣子背著往前走。
.攝影,也經常如此
我們前往想拍攝景點,想要得到某些作品、結果,雖然能帶的東西都帶了,但也可能「自以為地」覺得不需要這個、那個,比如說為了輕巧一些,少帶了某些鏡頭,又或覺得不需要什麼器材,到了才發現「啊,應該帶快門線來的」。
又或著有些人是緊張大師,所有他能帶的鏡頭、器材全都一個包全包了、背了上陣,雖然他不會有欠缺東西的時候,但是每次出門都是沉重的負擔,雖然沒有任何東西使用上遺漏的,但這付出的價價也是挺大的。
但我們終究能找到最適合的方式,經過數次的出門外拍的調整,我們會找到自己最好的器材搭配,懂得看主題決定鏡頭的攜帶,同時又會觀察別人的作品、參考他人的心得,再決定配件的選擇,以盡量避免其它「缺件、帶太多」東西的麻煩與困境。
.還想下一次嗎
答案是「YES」,我成功征服了 15 天,幾乎每天背著近 30 公斤的行李與攝影器材,頭二天需要一點身體上的適,到了後頭就倒吃甘遮的感覺,雖然辛苦,但也還是成功的完成這種形式的旅程。
但這也給了我深刻的教訓,為何在「攝影方面的準備」,我總是思慮的很深,但這件事情我卻沒有事先的練習就出門,萬一在外頭出了無法解決、難以解決的意外,那又該怎麼辦? 事實上我某一天還跌倒,就像烏龜翻了面爬不起來的「冏境」,還好有好心的路人拉我起來,不然我還不知道該怎麼原地站起。
還想要再一次嗎? 一直都想,且下一次我會做的更好,會省略更多東西,再多做一些設計調整,讓下次的「背包客式攝影旅行」能更快樂一些。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