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攝影,覺得能四處流浪,或是環遊世界拍照的攝影師,又或是職業攝影師,都是我既羨慕、又敬佩的對像,但是,同時我也對能用雙手畫出一幅幅漂亮作品的畫家,更感到敬佩一點,任何一幅畫像,都是無中生有,一筆一筆自顏料車沾上筆,在全無一片空白的畫布上作畫,最後的作品,都帶著該位作者的 Aura 靈光在上頭。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
文章陪讀 |
.先說說 Aura 靈光
如果喜歡攝影,那麼又看了一點雜書,多多少少對於 Aura 靈光這一詞有一點印像,但這裡我們沒有要談的那麼深,只是簡單的告訴你,就以這張照片中 ,我與這位畫家手持的這張充滿血色的巴黎市景,由於是手畫的,唯一的一份,且又是這位畫家所完成,而這幅畫作充滿者這位畫家的「Aura 靈光」。
正因為就這麼一份,在我身後數張畫作中挑選出來的作品,在別的地方絕對買不到,所以我買了下來,並且與該位畫家合影,讓我永遠記得這幅畫作是在哪裡買的、又是哪位畫家所畫下來的。
如果你到我家,打開門迎面而來的,除了左手邊 A1 大小的複製畫作「西斯汀教堂壁畫 – 最後的審判」之外,另一個就是這小小幅的畫作,你不會被那 A1 大小的最後的審判海報所吸引,而會被這幅我稱之為「血色巴黎」的畫作吸引。
為什麼呢? 因為你知道那個海報是在梵蒂崗博物館裡,任何人花 15 歐左右都能買得到,而我這小小的畫作全世界就這麼一幅,沒了,就算這位畫家在我轉身之後再畫一幅相同的畫作,也完全無法與我買走的這幅一模一樣,而這份在我們心中「獨特性」,就是 Aura 靈光的簡單概念。
.畫家與攝影
到很多知名大城小鎮,那些知名㬌點,偶時會看到架起畫板,左手頂著畫盤,右手持著畫筆,面對眼前的景像一筆一筆畫著的畫家,也有是採用寫生、素描的方式畫著眼前看到的風景,我經過時會「瞄一下」他們畫的如何,如果剛好在他接近完成作品時,那將會看到他眼前所見,心中所畫下的作品。
有些是非常的「接近」當時看的,有些則會「加油添醋」多了一些現場看不到的東西,這時我會想著「你們這些畫家真是讓人羨慕,任何天氣對你來說都不重要,你可以自由的如同我們使用 Photoshop 般替換任何物件、色彩、顏色,只要你喜歡,天馬行空加上任何東西都可以」。
如果你跟我一樣,當時看什麼、拍什麼,天氣就是你我第一個會擔心的事情,其次就是時間點,光線的角度與形態,早已在拍攝之前就決定了作品「調性」,如果這些都滿足後,下一個就是其他的干擾,比如路過的行人、船隻、車流等等,那些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那些「干擾」在畫家眼中並不是件難事,先畫畫別處,等人走了再補上那空無一人坐的椅子,而我們最多只能回到家用用 Photoshop ,盡可能消除不理想、不需要的物件,這兩個動作好像差不多,但直到多年之後,我才想起這背後有著深深不同的意義在「攝影」與「畫作」之間的差別。
.攝影與畫作的「時間性」
我不懂繪畫,我僅表達我對於繪畫所認知的部分,之所以我羨慕這些畫家,那是作為喜好攝影的玩家來說,透過他們巧妙的雙手創作出任何他們「想要」或是「不要」的東西,這裡缺點光,即使「這裡、現在」並不存在那道光線,他就是可以在畫布上創作出來,這裡多了一個人,沒關係,等他走後再眼銳利的雙眼畫下該人離開後的景像,又或是再多畫二個人在裡頭,讓作品不顯得單薄更加熱閙。
或許在他們畫家心裡,眼前這一幅畫是一個「歷時性」的結果,呈現的是該景像「自畫筆一落下開始,直到最後結束那一刻」的結果,比如就畫中那把長椅,在完成畫作那段時間,那長椅曾經坐過一對恩愛的情侶,下一刻是一家子坐在那兒用餐,該畫家選擇了最後坐在那兒孤單看著河岸景像,像是遭逢人生重大打擊,無神無助地坐在那好一會,穿著體面又不失威嚴的老人。
或許前文說到「畫家可以自由自在加油添醋地」選擇他們「要或不要的東西」留在畫作,但過了幾年我再想到這話題,反而根本不是這個樣子,這麼去解釋他們的作品,不但錯誤,反而是一種冒犯,
由於畫作不如攝影「一秒補捉、完成」鏡頭視野下所有物件,呈現的「瞬時性」,一幅歷經 3-4 小時完成的畫作,有點像是我們的「縮時攝影」的感覺,差別的是畫作是「一張作品,選擇性的留下任何時刻的任一物件」,最後的畫作,有點像是「記錄並且呈現這 4 小時中,曾經發生過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的濃縮」,透過畫家心中創意並且加以保留下來。
而攝影中的「縮時攝影」則是無差別的完全記錄下來,在這 4 小時曾經出現、發生過的人事物,無一遺漏的記錄下來,並且最後以「影片」的方式為表達出來。
一個是畫作,一個是影片,雖然有一些共通之處,但我覺得這是完全不同的表現作品,無法拿來比較。
.回到攝影瞬間
想想什麼事情讓我愛上攝影,應該是國小二年級 (還是三年級?) 一張被老師打上 92 分高分的畫作,並且貼在黑板上,由底下的小朋友拍拍手鼓掌,讓我當下覺得「嗯,我應該重複幾次這樣子的作品,這樣我會在班上會很神氣才對」,但經過二、三十年後的今天,不但沒有成為畫家,反而成為攝影愛好者,好像一點關係也沒有。
但現在想想,確實是有關係的,儘管我當不了畫家,但也數次的想要自學繪畫過數次,但也持不了三、五天就放棄,因為我心中還是喜歡「攝影」遠多過於繪畫,而心中那個對「繪畫的欣賞與對畫家的佩服」依然存在,才從他們的繪畫作品,來比較我自己的攝影作品。
也許文到這裡,可以稍稍的解釋,為何在攝影風格上,我並不喜歡現在流行的一種攝影技術 – 數位疊圖,數位疊圖是可以將數張照片「疊加為一張照片」,保留要的,去除多餘的,這一動作上,跟畫家筆下的動作,有一點那麼接近、類似,雖然疊圖並不僅是添加或是除除多餘的物件,其中一種常用的用途,就是增加照片曝光寬容度,讓一張照片亮暗範圍能表現的更好,記錄的更廣一些。
數位疊圖,不管是「途蕪存菁」也好,還是「擴展動曝光寬容度」也好,這二個目標其實都不是我喜歡,我一直追求對攝影的「定義」,我喜歡與追求的,就是那個「當下」,那個「當下」是什麼,我拍的就是什麼,天氣避免不了,人群總是閃避不開,數位檔案寬容度不夠,都是「那個我在當下相遇的一刻」,我喜歡這樣子的感覺來追求任何一張照片,也正抱著這種想法,才更加羨慕那些畫家筆下的作品,畫布上的每一刻,對他來說每一筆都是「當下」的發生,只是一個歷程,而不是一刻。
聽起來我這觀點有一點矛盾,我既不喜歡攝影的「疊圖」,而畫作又某程度又像是「疊圖」,這…,不矛盾嗎? 一點也不矛盾,畫家的畫作完成,並無法「一瞬間」就能完成,在畫作過程中必需取捨,這是一個歷時性發展的累積;但攝影卻沒有這限制,可以半秒不到下完所眼下所有的一刻,我覺得基於二者不同的特性下,這點並不矛盾。
.回到 Aura 靈光
由於數位照片可複製的特性,我們一般來說攝影中的「Aura 靈光」,指的是「那張照片那人拍」,那張照片才具有那攝影人所內含的 Aura 靈光在裡頭。
但我覺得對我來說,讓一張可被複製的數位照片更具有「Aura 靈光」的特性,就是那時刻的瞬間,才能讓這張照片更彰顯它存在的價值,即使能被複製上千萬次,但「按下快門那一刻」,也就是那「Aura 靈光產生」的一刻。
想想我曾經說過,且不斷追求、提及的「我拍,故我在」,背後的念頭,就是上面 2800 餘字想說的一切吧。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