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圓「冰島環島」之夢嗎? 精緻旅行團行程,賀禎禎親自帶你造訪冰島 - 點我看行程

旅程總有個出發點、經過的轉接點、目的地終點,當我們搭上任何一個交通工具,起點的心情也許是興奮的、期待的、疲憊的、緊張的,到了終點很可能更是興奮、更是期待,就像是在人生清單上打了個勾,上頭寫著 「Check」,而我們就這樣一站接一站的接了下去。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照片之後037] 旅程中誰不拍照? 小談旅程與攝影的關係

本篇文章目錄

.攝影不也是如此?

不少人追求的「攝影」,我猜想是這樣子的:

「看到誰到了哪裡、拍了什麼,覺得那兒不錯,也準備自己的器材與行李,前往該處,也許一次拍不到、二次拍不到,再怎麼運氣不好,第三次總能拍到了吧?」

然後一次又一次的拍,就像是手上有一本小冊子,四處蒐集圖章,只差那景點沒有真的「章」讓你蓋了下去,而照片就代表著你去了那兒,也征服了該點。

或許無論是鄭和也好、哥倫布也好,亞歷山大也好,他們心中也許有著那種「征服」的野心,跟我們攝影人心中有點類似,我們也帶著那種「征服」的想法,覺得既然別人能得到,「我也能」的心裡,帶著這種心情,一站又一站、一點又一點、一張又一張的作品,這反反覆覆的過程,就像是旅行一樣,結束了這個行程,總會有下一個。

 

.朝聖之路

在長達近 800 公里,平均每日 20 公里速度前進,就算每天不中斷、不偷懶搭車,也要走上近 40 天的堅毅行程才能走完,雖然我還沒親身走過 (都是這個討厭的疫情打亂了我的準備),但聽過、看過一些人分享這行程的經驗。

有人全程「完成」,但似乎沒有想像中的獲得什麼心靈上的成長;有的則是在半路上就在思考,為何要這樣對待自己,到了終點同樣的也沒有什麼收獲的感覺;有些是還沒有出發就想打退堂鼓,反而在終點獲得最多的感受;也有一些是直到最後一刻才告訴自己「原來這條路就是這樣子」,但這樣子是什麼,說不大出來,就…這樣子。

但更多人的分享是說 – 旅程本身來說,你可說是完全沒有意義,也可說是收獲滿滿,這跟你「個人」生命經驗、目的與期望有關,在這條路上大多時間,你都是與自己相處,偶爾遇上同路的旅人一同走上一段,甚至是同一批人遇上數次、又錯過幾次,這朝聖之路的重點就是「自己」

雖然我還沒走過,將來等疫情安全點,我一定會背著相機走上一回,但我有一點點類似的感覺。

2019 年,我又再去了一次東歐四國 – 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這次的行程目的可不少,除了要規畫將來自己想帶的「攝影旅行團」的行程,同時也為了拍攝更多攝影素材,外加上一些記錄旅行過程的 vlog,每天都早出晚規重複了 15 天後回到家。

「重點在行李」,背後是一包約 20 – 24 公斤不等的行李,胸前頂著約 8-10 公斤的設影器材,在城市與城市間的移動,都是這麼背的,這是我第一次這麼做,也是最魯莽的一次計畫,我從來沒想過我能否背的這麼重的東西「站起來、走路」,並沒有真的在出發前試著背看看這可不可行,直到抵達布拉格機場,將行李真的背在身上準備搭機場交通巴士,我才驚覺「不妙啊,這樣子好像我會背不了幾天」

第一天就有這個念頭,倒也不緊張,最多就是…,在當我想放棄時,買個行李箱托著走就好,這樣子托著行李箱四處走的經驗也好幾回了,這點倒不擔心,不過就是一個固執的念頭 – 沒事,我可以,我可以背著走沒問題,背了 3-4 天後就開始習慣這樣子的重量,往反在幾個重要的城市之間。

雖然只有 15 天,也不都時時背著這麼重的行李四處走,與方才說的「朝聖之路」相比,大概只有不到 1/4 的辛苦吧,但在那短短 15 天與自己相處的行程中,我每天想的除了每日既定的計畫外,空下來的時間就是在跟自己相處、思考,又特別是在我稱之為「移動日」的那一天,我所專注的並不是眼前的路,也不是 Google Map 的終點,而是自己的呼吸、自己的心跳、自己的肩、背、腰,以及雙腿,要如何有效率的組織、協調他們,好讓全身近 30 公斤的行李,能不至於將我壓垮

但有個念頭是每天的移動日時都會在想「我到底在幹嘛」,這個「幹嘛」不是說我沒有計畫,而是這個「計畫」到底是幹嘛? 當你全身緊蹦整天,偶爾坐在椅子上、火車上,不時看看這些行李,這念頭都會充滿我的腦子裡,「整體上」我依然是照著行程走,做好每一天該做的事,但在真的回到家之前,在旅途中真的天天問自己「我在幹嘛? 我在幹嘛? 我…到底在幹嘛」,而消除這個問題帶來的焦慮,則是回答自己「這是工作,只是我白痴沒衡量自己的能耐,選擇了這個蠢方法

 

.那個「我在幹嘛」才是重點

15 天的行程結束了,回到家後,慣例的開始整理照片、資料,開始規畫原本 2020 年要揪的「東歐四國攝影旅行」,直到身體與心裡有了些休息與空閒時,那個「我在幹嘛」的唸頭,好像就被每天的工作給埋在心裡,到了二年後的最近,我才又想起來「我在幹嘛」的答案,可能是什麼。

「我在幹嘛」的答案,本身就是個「旅程的過程」,自 A 點到 B 點是旅行的行程,在 A 點有 A 點該做的是,同樣 B 點也是,似乎我們經常時候,都忘了在 A/B 點之間,那也是個「旅行」的一部分,只是高速的飛機、火車、巴士帶著我們前往中,在這些交通工具裡頭,我們不是睡的睡、躺著躺、滑手機的滑手機,做這些事情都不是在跟自己「獨處」,而是跟那些事相處。

當我必需靠著沉重的步伐行走的過程,全身灌注在自己上上下下的同時,我才真覺得一種「我,真的在活著」,專注在每一次的呼吸、吐氣、左腳右腳一步一趨的前進,雖然辛苦,帶點痛苦,每一次到了目的地,心中高乎著「我又一次辦到了」,到哪裡好像都是其次的重點,那辛苦步行的過程,才是我這 15 天行程中最回甘的感受。

「旅程中的過程」或許才是「旅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往往我們忽略了,真的要透過一點兒的苦行,壓住我們的身體,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才能真正在當下與自己對話與思考。

說到這,我又想再背著一樣的行李,再走上相同的那段路,但這次…,就別那麼重了。

 

.旅程與照片

一開始接觸數位相機,由於「一拍即得」,也管不得什麼光圈、快門、感光度,拿了、看了就拍,既便拍的東西再亂七八糟,過了數年後再來看,偶爾會有幾張變成現在珍貴的照片,什麼曝光不準、怪的出奇的色溫都不重要,因為那才是一種「記憶模糊」的象徵。

太正確的曝光與色溫的照片,看起來就像「剛剛、現在」,反而這種怪怪的曝光、奇妙不知如何解讀色溫的照片,更讓我們感覺離我們更遠一點,能勾起我們大腦皮質負責「回憶」的區域活動,讓我們感受到這張照片離我們現在夠遠,也才更有所謂的「溫度」。

先別去看那些太遠的照片,依舊回到 2019 那一年我所拍的照片,讓我一直看、一直看的不是那些「起點、終點」的照片,而是在路途中所看到的、見到的、隨手一拍的照片、影片,說到這也很奇怪,目的地照片不是這次旅程的「重點」嗎? 怎麼反而這些「重點的照片」帶給我的情感卻相對不如隨手一拍的照片、影片呢?

這問題的答案就是本篇近 3000 字不斷在提的東西,旅程的起點與終點固然重要,但過程卻是少數能與自己獨處的時候,當你與自己「真與的獨處」時,那些途中拍的照片也好、影片也好,才是最能與你內心對話的作品,也許我們這些愛拍照的朋友,應該放少一點注意力在最後的作品,挪一點時間好好感受在攝影旅途中,身體與心裡那份感受,並且記錄著,在多年回頭再看時,也許你也會與我有相同的想法。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