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台車裡,有一種風景是只有「駕駛」以及「副駕駛」能看得到的,就是後照鏡裡頭的風景,其實也是蠻有趣的,視野小、物體比例上也變形,又會因光線反射而不時看不清楚,反成在長途駕駛途中,提供了駕駛在行車安全注意上的功能之外,也成為副駕駛消遺無聊的工具。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
.後視鏡的概念
如果你問我對美國北方的國家 – 加拿大有什麼認識的話,我會跟你說「艾薇兒、漂亮的楓葉、楓糖漿,以及麥克魯漢」,而一說到「後視鏡」的 概念,若你是傳播學組的同學,相信對「麥克魯漢」一點也不陌生,麥克魯漢,可真的是當時數位傳播媒體的先知哪,早些年念書時,可真是對他任何一本著作都感到十分興趣 (但都沒什麼念完),
「後視鏡」這一詞,是麥克魯漢使用的「暗喻」來表示一種概念,也就是說當我們遇上新事物、新概念,或是不熟悉的任何東西,為了想要加以認識、了解,會用既有的人、事、物,來跟那些新事物加以「連結」,這樣子我們比較能接受那些新的任何觀念,以及任何新的事物,比如他曾說過「電話是會說話的電報」「四輪車是沒有馬來拉的馬車」等等。
如果將這個觀念應用在攝影上,那就很好解釋一個現象就是,DSLR 與 EVIL 這兩個結構完全不同的相機,在現在都稱之為「單眼相機」,或是嚴謹一點的說法,這二種相機皆稱作「可交換式鏡頭相機」,但是要創造一個新名詞去為一個新東西並不簡單,於是 DSLR / EVIL 結構的相機,皆用「單眼相機」比較讓人熟悉、了解一些,一但我們習慣「為了解釋新事物而使用的舊概念」所使用的舊名詞,雖然不會影響我們如何去使用這些新事物,但總是在某些小地方,引起一些小爭論,並且層出不窮。
.手機相機還相機手機
另一個更好的例子,就是…,一隻手機做的非常好,他能夠拍照,而且還拍的不錯,你該怎麼稱乎「它」? 是該叫他 「手機相機」還是「相機手機」,如果按照我們使用語言的習慣,重點應該是「手機」的功能,所以應該要稱作「相機手機」,不過…實際上情況是,相機只是「它」的其中一個功能而已,這畢竟它還是一隻「手機」,而且功能不只是講電話,還能上網,不大應該他拍照拍的不錯,就把那功能過於強調,而強硬稱它「手機相機」。
不過有沒有真的一樣東西,本身外觀是「相機」,但他卻有「手機」的功能? 其實也是有,比如說多年前三星所推出的 SAMSUNG GALAXY S4 Zoom,他的外觀看正面看起來,確實是「一台相機」沒錯,但反過來看他又還是一隻手機,仍脫離不了「手機」的認知,不過這種設計也確實挑戰了一個觀念 – 這是一隻拍照不錯的手機,或是一隻具有手機功能的相機 的觀念。
.我是怎麼看
我呀,也一度在想,到底該怎麼去談一個「拍照非常好的手機」,該用什麼名詞來稱乎它? 後來我決定用「手機相機」來稱乎它,因為對我來說,現在的手機功能雖然很多,不過大家在選購時,那些手機該注意的事情,比如說「螢幕品質、性能與電力表現、通訊品質」,這些規格對一隻智慧手機來說,在 2021 年末的今天,我們已經似乎不會太重視這些規格,因為就連入門機、中階機品質,都比起過去進步不少,行銷上再從這些規格切入去行銷,好像比較不容易打動消費者。
反而為了強調這隻手機,卻是從「拍照」的角度來切入這隻手機的表現,比如三星的行銷術語如「手機界的單眼」,或是產品平面廣告,也都以「拍照」性能做為一隻手機選購上的訴求,不免讓人在想…,你們這些手機品牌廠商,到底是在賣手機? 還是在賣相機? 顯然現在消費者更喜歡從「拍照好壞與否」來決定該買哪隻手機,在行銷上也順應著消費者的需求來跟著這麼做。
於是,我在看得這種 「拍照很好的手機」,綜合上述的觀察,我將這種東西稱為「手機相機」,將他們視為「相機的一種」,而不只是手機而已。
.後視鏡觀念問題
由於麥克魯漢「後視鏡」的觀念,用來解釋我們如何認識新事物的方式,確實蠻有道理,但也不是沒有問題,新事物之所以是「新事物」,本質上就有他「新的、不同的地方」,如果拿舊有、既有的觀念來包裝它,好方便我們去認識它,而沒有進一步的去思考新事物,那麼很容易就「倒果為因」反而用舊思維去否定了新思維,限制了新事物對未來的發展。
手機相機就是一個我認為很好的例子,如果你視為他是一隻「拍照很好的手機」,那麼你就不會拿「相機的思維」去思考它,反而覺得手機真的越做越好,省下買一台相機的費用;反之若你將它視為一台相機,那麼就容易拿相機的標準去審視他,評批它拍照並不夠好,甚至倒退,極端一點就會說「這,根本就不是攝影,因為手機都幫你拍到好,你只不過是按了快門而已」。
但是如果細細的去思考,無論是叫他「相機手機」還是「手機相機」,他都是一個「全新的東西」,並不是手機配上相機,或是相機縮小結合手機,它就是一個新玩意、新概念,你不能從手機或是相機的角度去看待「它」對我們的影響與改變。
我認為「這新玩意」確實改變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多的「習慣」與「動作」,講幾點比較常見的例子 – 新聞編輯與生產,SNG 車在過去曾經是台灣新聞…,算是驕傲嗎? 我們擁有全世界 SNG 車密度最高的國家 (因為我們國家小嘛),SNG 新聞通常是非常重要,看到 SNG 車通常都是要「發生大事了」,但現在這功能早已經被手機給取代 – 開個直播就好了,人人握著手機都是 SNG 車。
吃東西前先打卡,更貴重的時刻更是要這麼做,雖然無傷大雅,但卻若怒了若干廚師,認為這是對他們的食物並不尊重,他們努力掌握自己的「佳作」,在最好的時刻上桌,顧客卻花上不少時間在為食物拍照,使得立下「本餐廳用餐前不準拍照」,雖然吃東西前先拍照,在「手機相機」問世前就有,但還沒普級到人人都這麼做。
稍微嚴重一點的事情,就是最近一些國家開始「有意立法」,限制若人像攝影有修圖要備註「本照片有經過後製美化」等字樣,就像泡麵包裝上頭小地方附註 “本照片為產品示意” ,是為了消除青少年成長時對外觀上太重視產生的焦慮與自悲,因為看到過度美化的照片認為「那才是真的、那才是美」,卻不曉得是「修圖」美化而來的。
但這種事情過去沒有嗎? 一直都有,只不過是要真的職業的攝影師,透過光影的打造以及後製的處理才能做到的美化,現在手機相機的「智慧修圖」讓人簡單單就創造出一張虛假不真實的照片,當更多、更多人這麼做,反而成為一項社會議題。
雖然麥克魯漢「後視鏡」的觀念有其方便之處,卻也讓我們輕易忽略了新事物本質上的「新」帶來的影響,使得量變造成質變 (量太多,而改變本質的改變),這也難怪現攝影圈內討論「手機相機」或「相機手機」大家喋喋不休的原因,因為我們都沒有認真去檢祝這個「新事物」的「新的部分」,而不斷拿舊有的關念來檢視它,每個人的論點都頭頭是道,但又感覺欠缺些什麼說不出來。
.我是這麼看
不管它叫什麼,稱這玩意叫「手機相機」好了,因為它拍照實在太好了,我必需要用「相機」的想法來認識他,他擁有更智能的拍照,只是剛好他能上網、通訊、打電話、處理簡單小事務,我認為他就是隻「多功能的相機」。
而它的輕巧便利性,以及「不可離身」的特性,反而在攝影主題上,可以擁有更多元的發展 – 有些照片必需是「它」才能補捉得到,因為有些事情一但發生在身邊,你再好的相機,總不會在手邊,唯有「它」才能達成任務。
真的有這些主題嗎? 其實太多了,同時我也在蒐集這些主題,直到有些成果後,日後有機會再來跟大家來分享吧 (希望),但無論如何,直到今天,我認不斷嚐試的了解這個新東西,既不通想用相機來評論它,也不想用手機來想像它,這點,真的要花上點時間來想想。
更多 [照片之後] 文章請點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