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也是一種「沉浸當下」的過程,當你面對美景時,你的心智已全然處於「心流 Flow」的狀態,在按下快門之前,思考的不是那些「該如何構圖、曝光」,而是想著如何「補捉當下」,每一個構圖原則所成就的作品,都是呈現你當下對於眼下景色,所做出的「詮釋」,也是一個「再現」真實的過程。
= 心流 Flow 理論 =
心流理論 (Flow) 一詞,簡單的定義為:
當我們進行一種活動,我們全心、全力的投入該活動情境,此時大腦將會「過濾掉」一些雜音,過濾掉那些不相關的因素,當達到「心流狀態」時,全神貫注、忘我,甚至感受不到時間存在,在過程中我們得到回饋,結束後得到滿意。
圖01
攝影是一種活動,當我們面對美景前,拿起相機拍照,我腦海裡所思考的,絕對不是手上拿著什麼相機、鏡頭,也不會太去專注在「該怎麼曝光」,以及「構圖該怎麼取、捨」。
此時,我所思考著如何「詮釋」我在當下的感受,這一層的「詮釋」具體來說,不外乎「透過焦段來框住,我所專注的視野」以及「組合、分配曝光元素」,最後按下快門,以呈現該張作品。
圖02
一但我們處於攝影的「心流狀態」中,我們全神貫注、忘我,大腦並不理會那些會干擾我們的噪音,我們專注於創作本身,掌握哪些是重要因素 (攝影的原理、器材的搭配使用),捨棄不需在意的東西 (像是旁邊吵雜的人群吵鬧聲),我們注意力將放在「自己、美景、器材」三者之間。
圖03
在這過程中,透過一張張照片,我們從中獲得「回饋」,透過前張照片「再調整」,再拍下一張,直到完成目的為止,當處於「攝影心流」狀態下,我們忘了時間,時間並不會因此過的比較快;,忘了地點,我們一直都在原地,我們沉浸在其中而不自覺外在環境的變化。
= 攝影,是一種心流狀態 =
圖04
我認為「攝影當下」,也是一種處於「心流狀態」的一種,全神貫注、忘我,也許很短暫,也許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此時我專心在完成我的作品,不去理會其它「與攝影無關」的因素,我想這種體會也是絕大多人曾經歷過的感受。
當你處於「攝影心流」狀態時,你思考的不是那些像是光圈、對焦、景深、焦段等等堅硬、生澀專有名詞與概念,因為這些概念已成為你的直覺反應;同時間你與手邊的相機、器材已是非常熟悉,腦子想到什麼,雙手同時操作器材以跟上你的思想,若你還在思考這些名詞概念如何運用,還在學習相機如何操作,這些將會打斷你的「攝影心流」狀態,你無法沉浸在其中。
圖05.
當處於「心流狀態」下,你專注的是如何對眼前畫面的「詮釋」,這詮釋包含著二個部分,第一部分思考該用多少焦段鏡頭以「框住你的視野」,是採取的是給人平穩安心感受的橫向構圖,或是是帶著緊湊不平衡的直幅構圖。
詮釋第二部分就是「曝光」,光圈是大是小,快門或快或慢,每一個選擇都代表你的意識、你的意念加以投入,最後則是決定感光度,以將光線做最後的補捉,最後一張照片、一份作品,就是你人在景中當下的詮釋、代表你的視角,也表達你與景、物之間的關係。
= 攝影,處於心流 =
有人說「遇上美景,先別急著拍」,先停一下,先用雙眼欣賞眼前的景色、一邊用心體驗,思考一下「你看到了什麼」「想表達什麼」,清楚自己的創作念頭後,再決定「用什麼方式,詮釋你的創作」。
當你雙眼看到了景像,身體感受當下的氛圍,此時再你心中已有了想要呈現的想法,有二種方式來表達你的想法 – 透過鏡頭、曝光控制,這二種工具來詮釋你心中的意念。
.透過鏡頭來詮釋
「鏡頭視野有限,而我們雙眼無限」,我們左、右雙眼能看見、含蓋的視野非常廣、非常遠,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任何一顆鏡頭,都無法一次將雙眼所見的視野「框進我們的畫面裡」,此時鏡頭做為一種取、捨的工具,能框住我們眼下所見的世界,展現我們想要表達的焦點。
圖06
這張照片位於冰島東南方的「傑古沙龍冰河湖」,10 月底來,自瓦特納冰原沖刷下來的冰塊還不算太多,至少比起 9 月底來時更多了一些,當你站在這裡,花點時間思考「你看到了什麼」。
我們雙眼視野非常廣,再廣的鏡頭,也只能「框限」住部分所見的範圍,此時在你心中開始思考著,如何在鏡頭視野限制下,表現你想要呈現的焦點。
[線上課程終生看] 10 堂課 940 分鐘攝影入門全解析 + 480 分鐘 LR 編修入門,限時特價 $6990 點我報名 |
圖07.
此時我留意到,中間遠處有一塊較大的冰塊,還沒有融化飄浮在冰河湖上,我將操作鏡頭焦段,將遠處的那塊冰塊「框進」我的照片裡。
圖08
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對眼下冰河湖的景觀,做出一種「詮釋」,我刻意的框住最大的浮冰,好讓你單看這張照片,能感受傑古沙龍冰河湖,當下給我的感動,雖然是冰河湖「局部」的畫面,但你不在現場,卻因為這張「被我詮釋的照片」所影響,這影響無關是非對錯,只有主觀感受。
圖09
如果,我「框限」另一處呢? 我並不選擇有著最大冰塊的一角,而是較少浮冰的一個角落? 你覺得…,你的感受還會是相同的嗎?
圖10
感覺絕對不會是相同的,如果我想告訴你,當下我看見這畫面是有多美、多感動,你很難從這個局部的視野,認同我想跟你說的感受,也許你會這麼解讀「不過就是一些碎冰,浮在湖面上而已,這樣子有什麼值得感動的?」
圖11
這二張照片,都是「事實的局部」,沒有一張能完全真實呈現當下所見的「事實全貌」,在鏡頭視野有限性下,我們所做的就是「詮釋你心中的主觀」,最後的照片呈現在你眼前,不管你怎麼解讀,這都是我想與你分享的成果。
.透過「曝光」來詮釋
「曝光」這個觀念並不是什麼難以理解,同時也沒有標準答案,這裡並不是討論「曝光的正確性」,在本篇提的「曝光」是指透過曝光三元素「快門、光圈以及感光度」不同的組合下,以達成一張照片最後的呈現。
2019 年數位攝影入門,全文自由開放閱讀,建立起你的攝影基礎與架構 -> 點我看文章 |
圖12
透過鏡頭框限出你要的構圖,下一步就是決定這張照片的「曝光」,該如何組合「快門、光圈以及感光度」三者的搭配,最後呈現這張照片該有的亮度表現。
圖13
一張日落下冰河湖的景色,該採用何種曝光值來完成,最簡單的方法,透過「包圍曝光」,你能一次獲得三張不同曝光值的照片,事後再回來挑選。
圖14.
我並不建議採用「包圍曝光」,也不建議採用事後修圖,來決定這張照片帶來的氛圍,應該在「當下」清楚感受後再下決定,畢竟這二種方式,都是離開了現場,「事後」再根據回憶,以決定最後的呈現,人的記憶並不準確,同時帶著情緒,在當下的感受,就該在當下決定,這會是個更好的方法。
= 攝影為一個忘我境界 =
或許講了這麼多,也許我想講的是…,這其實是一種「忘我」的境界,當你身心屬於「這時、這裡」,成為攝影現場的一部分時,拿起相機所做的所有操作,包含取景構圖、曝光明暗判斷,都不會打斷「忘我」的境界,直到結束之前,關機,收好相機、鏡頭、器材為止前,這個過程都是很自在、舒適,且十分滿意。
圖15
一但處於「攝影心流」裡頭,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你能自由自在的拍出你的作品,衡量你手上的器材,取捨你要的構圖,決定最後的曝光,當你對攝影概念以及器材認識有充份的了解,面對任何場景,才不會慌張失措。
圖16
當學生,或是朋友在外頭問我「這情況該用多少光圈、快門、感光度」,或是「面對這場合該怎麼拍、哪個角度最好」,這問題我始終不想給個「固定、標準的答案」,是因為我覺得…,每個人在當下的感受不同,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地點,我來了 3-4 次,對於初次造訪的朋友來說,我的「視角、視野」也絕對與他不同,我實在不想用我對這裡主觀的詮釋,來限制住學生、朋友的想像。
我能做的是提問「你覺得,一抵達這裡,給你的印像是什麼」,並且提出建議「先花個 10 分鐘好好的看一看,再決定想拍什麼」,真若是技術上、觀念上需要指點的,我再過來幫你。
「這就是我的攝影風格吧」,我是如此看待「我、攝影、現場」三者的關係,也希望我的體會能分享給我所有的朋友、學生,以及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