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相機這二、三年的進步,相信身為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已經可以達到「生活實用」的品質,前一篇文章「手機相機能否取代專業相機」,分享了許多…,我是如何看待手機相機「實用」的標準,這一篇則是延續相同的概念,分享更多我對手機相機的體驗想法,這次一共使用 3 隻 2019 年旗艦手機 – Huawei P30 Pro、Google Pixel 4 XL,以及 Samsung Note10+ 的作品,透過這三隻手機實拍的作品,來感受一下目前 2019 年旗艦手機的攝影表現。
= 在開始之前 =
2019 年 9-10 月間,我來冰島「二次」,第一次攜帶 Huawei P30 Pro 、Samsung Note10+ ,第二次則攜帶 P30P、Google Pixel 4 XL,並不是三隻一起攜帶、同場景一起拍照。
本篇並不是「評測」來比較高下,同時照片也是透過相機功能正常操作,在未使用任何修圖下,所得到的結果換句話說,僅透過照片來讓讀者參考,這些照片在實際使用下的最終表現。
= 日間風景主題 =
圖01.Huawei P30 Pro
冰島的天氣多變,在秋、冬季能遇上好天氣,機率我覺得是「一半一半」,若在光線充足下,手機相機的表現,可說是完全沒有任何可以挑剔的部分。
圖02. Huawei P30 Pro
10 月底的冰島,已經開始降雪,但不算太冷,今天的能見度很高,即使遠處山頭,上頭的細節也能透過手機相機,拍出漂亮的細節。
圖03. Google Pixel 4 XL 原圖裁切
在以往,手機相機受限於「感光元件」的技術,即使擁有 1000 萬、2000 萬像素,最後放大的細節,仍然十分不足以解晰物體,才會讓許多消費者認為「畫素並不重要」。
事實上畫素是重要的,畫素越高,在相同顯示面積下「解析度越高」,若搭配較好的鏡頭、更好的演算下,稍稍放大來看照片細節,我們能獲得不錯的欣賞條件,以圖 03 來說,將擁有 1200 萬像素的 P4X 照片,以 100% 比例,將遠處的山峰加以裁切,最後出來的品質仍然不錯,山脈的紋路都能辨識的清晰。
圖04. Samsung Note10+
順光下真的很棒,細節表現真的仰賴鏡頭的搭配,充足的畫素、聰明的軟體演算 (包含測光、白平衡、動態範圍),甚至我都私心認為,若在不考慮放大細節,手機相機的表現,在這樣子的拍照條件下,已經可以與專業相機平起平坐。
圖05. Samsung Note10+ 原圖裁切
留意,這裡的細節,與專業相機不能相比,仍有不少的落差,但如果你看此篇文章,是使用小螢幕的手機,或許上圖 05 的表現,雖稱不上精緻,但也不差。
圖06.Huawei P30 Pro
在專業攝影領域會有這麼一句話「強光下,無爛相機爛鏡頭」,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 – 但反過來說…,如果光線充足的場合,仍無法表現出讓使用者「一眼,就能滿足」的品質,我想根本無法說服消費者,打從心裡會喜歡上使用手機相機,你說是吧。
[線上課程終生看] 10 堂課 940 分鐘攝影入門全解析 + 480 分鐘 LR 編修入門,限時特價 $6990 點我報名 |
圖07.Google Pixel 4 XL
在光線充足下要表現到讓使用者覺得「實用、喜歡」,對於手機相機來說,到了 2019 年下半年,我覺得早已經滿足這一點,甚至在 2018、2017 年前,這已經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再挑一點困難的場合來比較看看。
= 夜間風景主題 =
圖08. Samsung Note10+
直到現在為止,手機相機在一比高下,夜間場合依舊是困難的主題,無論是任何規格的相機,都是較困難的表現,這一點到了 2019 年底的旗艦手機相機,仍是個大挑戰。
先不放大看好了,就這樣子「直覺地」看起來,我已經很滿意它的表現,特別是前景的草叢,我還能看得出一根一根的細節,不會過暗、模糊,甚至是雜訊充斥整個畫面。
圖09. Samsung Note10+ 原圖裁切
放大看的細節,依然不錯,這是一張感光度 ISO 1600 的表現,感光度 ISO 1600 對於專業相機也是個較高的感光度標準,如果我不說給大家做個盲測的話,會有人視為這是一張專業相機應有表現。
圖10. Huawei P30 Pro
就我的標準來說,只要感光度超過 ISO 1600,我都視為較高感光度的運用,若是手機相機能在感光度 ISO 1600,甚至是 ISO 3200 以上,都能有不錯的表現,再搭配大光圈的硬體,要隨手拍出一張簡單夜間旅行記錄照片,非常容易。
圖11. Huawei P30 Pro
Huawei P30 Pro 在 ISO 1600 下的表現,確實是蠻不錯的表現,不但沒有出現明顯的雜訊,且在軟體演算下,還有不錯的精緻度,不過以 Huawei P30 Pro 來說,最後演算出來的照片,有較重的「油畫感」,代表軟體演算上,「降噪的力道」稍微強了一些,這點跟早期富士類單眼相機,有著相同的特性。
2019 年數位攝影入門,全文自由開放閱讀,建立起你的攝影基礎與架構 -> 點我看文章 |
圖12.Google Pixel4 XL
圖13.Google Pixel4 XL
超過感光度 ISO 1600,來到了感光度 ISO 2791,似乎表現的就無法讓人滿意,至少放大看來說是如此。
若不使用相機的特別功能 (如各品牌相機的夜景、夜視等模式),在差不多這等級的感光度條件下,最後的細節稱不上是「精緻」,但也不到「差勁」,同時各品牌對於雜訊處理的強度,即是常聽的「降噪」,這點各家處理的並不相同,最後出來結果,你可以當作參考。
= 逆光風景主題 =
逆光很美,不少人是因為逆光下的風景照片吸引,進而想要學習攝影,卻沒想到「逆光風景主題」遠比自己想像中的難拍,亮暗反差過大,成為初學者不容易學習的主題。
不過「逆光」這問題,我個人認為,早在手機相機已不是個難題,在於手機相機的軟體處理上,能幫助使用者「無需思考太多」,直接拿起相機拍攝,就能獲得不錯的結果。
圖14. Huawei P30 Pro
逆光場合,光線亮、暗反差非常大,往往容易拍出這種「亮、暗不均」的照片。
圖15.Note10+
一但相機經由測光後,能正確判斷逆光場景,自動的將「逆光陰影處」稍加提高亮度,就能獲得一張…,更理想的照片作品,這一點來說,我個人認為 Samsung Note10+ 這方面偵則、處理的智能表現,我覺得算是不錯的表現。
圖16.Samsung Note10+
以我短暫使用 Samsung Note10+ ,同時對比 P30P ,拍攝相同的場景,我真心喜歡 Samsung Note10+ 在逆光下風景攝影,對於「亮、暗處細節」的平衡,確實表現出的結果讓我相當滿意。
圖17.Samsung Note10+
一般來說這種場合並不是那麼好拍攝,因為這也是「大逆光」主題,車窗外的景像,以及車廂內的人、事、物,亮暗反差太大,想要內外兼得,是要透過聰明的測光,以及對亮、暗細節的平衡計算。
我很喜歡這張照片,記錄著我在冰島自駕時的旅行回憶,一來把車廂內的物件、人物表情記錄得清楚,同時車窗外的日落景色,也一併的記錄進來。
圖18.Samsung Note10+
為何我會說「逆光風景,比起夜景更難拍攝」的原因,在於平衡亮暗細節的「力道」該如何拿捏,才是「最好的」,這裡就不容易有個標準、畫一的答案。
以上圖 18 為例,同樣是使用 Samsung Note10+ 全自動模式下所拍攝的「眾神瀑布」,直觀上真的很討喜,天空的雲層不會過曝成一片白色,逆光下地面的石壁,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真是直覺看起來很讓人滿意。
但,這樣就是好的嗎? 從這張照片來細看,由於逆光的地景、瀑布,全都調整成「夠亮」,使得一張照片「曝光過於平均」,欠缺陰影層次,無法表現出物體在光影下自然的樣貌,更重要的一點 – 與現場肉眼所示落差太大,也不符合我們視覺上習慣的畫面。
圖19. Huawei P30 Pro
圖20. Huawei P30 Pro
你是喜歡如圖 19 所呈現「拍出視你所見」,或是圖 20 「更加鮮豔可見」,這問題我們就無法得到統一的答案,我個人猜想大概是一半一半,換句話說,每個人主觀喜好不同,就無法說「哪一種結果才是 “對的”」,但至少我們同意個共識 – 選自己喜歡的,無論是哪一種。
圖21. Google Pixel 4 XL
如果我們接受一個共識「沒有哪個最好,選自己喜歡的就好」,那麼 Google Pixel 4 XL 顯得聰明多了 – 雙重曝光控制,在拍攝的當下,你可以調整二樣功能:
- 調整基本曝光 – 也就是一張照片基本、整體亮度
- 調整暗部細節 – 可以即時調整照片 “偏暗處”,慢慢調整至理想的亮、暗比例
上圖 21 就是一個非常漂亮的例子,我先透過「調整基本曝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EV 曝光值,以得出一張照片「基本的亮度」後,再調整「陰影處的亮度」。
圖22. Google Pixel 4 XL
Google Pixel 4 XL 就聰明多了,很清楚使用者,想要自己調整出理想的曝光,於是在拍照功能上,達到了「雙重曝光」的功能,首先調整基本曝光,讓一張照片整體亮暗呈現理想的狀態後,再進一步調整陰影亮度,可以逐步微調,以達到你心中期望的結果。
圖23. Google Pixel 4 XL
圖24. Google Pixel 4 XL
這二張近似的整體曝光亮度,差在逆光面的浮冰,取決於你最後想要什麼成果? 你可以透過 Google Pixel 4 XL 雙重曝光控制來完成,這點我真心覺得「棒呆了」,比起一般的「全自動」處理,必需等到看到照片才能確定結果是否滿意,這種「雙重曝光控制」我認為更理想,讓使用自己決定成果。
圖25. Google Pixel 4 XL
這種雙重曝光控制的概念,很仰賴當下的一種「氛圍」,依拍照當下你心情的決定,提供你可操作的工具,調整完後按下快門完成,不但需求顧及到了,也成功克服逆光下的曝光難題。
圖26.Google Pixel 4 XL
又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樣子拍照更複雜了」,會比較傾向「一鍵就完成」,我這裡也認同每一種需求想法,但是..,這裡並不是在比較哪隻手機最好,而是想透過這幾張實例照片,證明這種「逆光場合」,對我們手機相機來說,早已不是個難題。
= 數位攝影革命 =
雖然我不敢說,我對底片相機有多了解,充其量只是粗淺的接觸,沒多少見解,但我認為「數位攝影」可說是第一波的攝影革命,讓攝影變的更快、更簡單、更方便與普及,單單是「便宜」這件事,讓過去似乎是「高消費興趣」成為「全民人手一台相機、單眼」日常街景,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第二波革命我認為是「數位 AI 演算」,不只是「感光過程數位化」,同時加入更多的「程式演算」,讓一張原本需要複雜的手工夫,無論是前期在鏡頭加裝各式濾鏡與使用,以及後期繁瑣的後期軟體 LR/PS 後製,在「數位 AI 演算」下,省去了這些步驟,讓更多人能更容易獲得一張出色的作品。
圖27. Huawei P30 Pro
數位 AI 演算,我想最好的例子之一,大概就是 Huawei 相機軟體系統,其「夜景」模式,透過多張照片的「疊圖、演算」,使用者只要切換至該模式,單鍵就能完成這極光的例子 – 極光攝影,而且最後輸出結果出乎意外的人讓滿意。
圖28. Huawei P30 Pro
這些照片,我並未使用什麼特別的技巧,也沒使用三腳架,單純切換至手機相機內建的「夜景模式」,就能輕鬆完成。
圖29. Huawei P30 Pro
拍攝極光,需要的是「大光圈、高ISO、慢速快門」才能完成,以 2019 年旗艦手機,都有 F1.6 左右大光圈,搭配防手震輔助下的慢速度快門,以及多張照片疊圖技術,若不追細照片放大後的細節,手機相機這一點的表現真的讓我非常意外的滿意。
圖30. Google Pixel 4 XL
圖31. Google Pixel 4 XL
圖32. Google Pixel 4 XL
類似的技術各家都有,而表現也不盡相同,但要給個較正確的名詞,或許 Google 自己提出的「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會是一個較有共識的名詞,Google 在一場說明會上表示,採用 ETTR 測光參考,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拍出不同的曝光照片,加以疊加後計算,最後得出我們所視的照片。
我們只知道概念「連拍 + 疊合計算」,至於如何細部的操作,我們無法得知太多細節,但這技術確實創造出非常出色品質的照片,無論用「手機相機」或是「專業相機」的標準來看,確實不簡單的技術。
圖33. Google Pixel 4 XL
如果我們用盲測法,同時不放大照片比較細節,我們實在無法直觀上判斷出,這是一張手機相機所拍攝完成的照片,或是使用專業相機搭配熟練技巧所達成 – 成果表現上,我們能滿意這樣子的結論,我可以這麼說 –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計算攝影,在手機相機上越來重要,更能期待未來手機相機,能在各種極光的攝影主題上,有著更多的進步空間。
= 何謂水準之上 =
圖34. Google Pixel 4 XL
我在前一篇文章提到的,對於 2019 年手機相機的評價,用一句話來做結論,我會這麼說「水準之上,感動未滿」,我並沒有提的太深入去探討「水準之上」的標準是什麼,同時也沒提到「什麼樣的品質才會讓我感動」,因為那篇文章的重點並不在討論這一點。
本篇文章則是延續那篇未提到的部分,到底「水準之上」我指的是什麼? 我並不想用任何一個指標、評分來衡量,像是達到幾分才叫「水準之上」,比如說滿分 100 分,這張照片的 xx 標準以及 oo 表現,綜合下來可以 yy 分,因為這樣子很容易流於個人主觀喜好,以及評分標準是否「合理、客觀、可重複」,等標準,同時另一方面國外早有知名的 DXO MARK 已針對許多手機相機做了綜合性的測試評比,雖然有其參考性,但也引伸出不少爭議。
圖35. Huawei P30 Pro
於是我改採用一個自由心證的方式,這張照片能夠「直觀上」讓我喜歡,我可以不用花太多功夫就能獲得,並且最後成品表現不差,同時交叉比較不同品牌相機,在差不多環境下的表現,是否能獲得一致的標準,也就是我交叉使用了 Huawei P30 Pro、Samsung Note10+,以及 Google Pixel 4 XL 三隻 2019 年旗艦級手機相機,透過這三隻手機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所得到的照片,我是否會感到滿意。
答案很明顯的 – 我是滿意,這些照片確實讓我喜歡,無論是在手機瑩幕上觀看,或是放到 24 吋電腦瑩幕來欣賞,只要不要刻意的放大端倪細節表現,這三隻手機最後的成果,我都是覺得十分得好。
圖36. Samsung Note10+
成果確實非常好的結果,會讓你一度有種錯覺 – 可以將專業相機取代掉,這也是一般消費者的感受,同時我也不否認,若不在乎細膩度的話,這種成果,已是非常不錯的水準。
另一方面,同時也是我所在意的,本篇所有照片例子,完全未經任何後製軟體加強、處理,完全是在手機相機拍照介面下,一般人能簡單操作的功能下,所得到的結果。
換句話說,我已經撇開了許多「個人技術與操作差異」的問題,任何人站在我旁邊,使用相同的手機,正常操作手機拍照,都能獲得相同的成果,更能類推一個結論 – 手機相機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已經非常夠用,無論是日常生活使用,即使較深入的極端攝影主題,也能得到非常出色的結果,帶來更實用的價值。
圖37
我想…我的標準並不算低,我仍然是對影像品質、細節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我依舊出門帶著相機、鏡頭,出遠門還會帶筆電、硬碟,願意辛苦的帶出門,也不願屈就手機相機的畫質,每次出國都有特別一大包攝影器材,若不是明白二者間的差異,不然真是非常大的代價。
我長期觀注手機相機的發展,若有機會一定接觸當年度最棒的拍照手機,才能深刻的去體會這幾年下來..,手機相機的發展,而這二年手機相機進步真是突飛猛進,在許多難以克服的攝影主題,都能獲得不俗的表現,盡管與專業相機有著天與地的差別,但就平心而論,這樣子的品質來說,對大多數使用者,也真的非常實用 (也是本篇的目的,透過數個例子更加證實,手機相機品質確實生動、讓人滿意)
圖38
未來會如何發展? 下一步要發展的,或許就是在「動態主題」上的要求,手機相機表現非常好,也僅止於「靜態主題」,無論是白天、晚上甚至夜景皆是,皆是靜態主題,對於相機硬體要求較低,自然表現較佳,手機相機尚無踏入以動態為主的攝影主題,這點是 2019 年目前的發展。
圖39
動態為主的攝影主題,考驗的是「快門速度 & 感光度」的要求,高速快門以及高感光度下,手機相機目前依舊是表現 “欠佳”,甚至前面提到的「計算攝影」也無用武之地。
圖40
至少,我們可以很確定的說,手機相機的發展,已經多數消費者感到實用,甚至是像我這種,以專業相機為主要拍照、工作的職業工作者來說,我都能接受的條件,手機相機已經解決了我們日常生活攝影需求 – 甚至超越原本的預期與想像。
我想…,若不是以「動態主題」「品質要求高」的使用者,我很放心的說..,手機相機已經夠滿足你的需求,就放心的去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