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圓「冰島環島」之夢嗎? 精緻旅行團行程,賀禎禎親自帶你造訪冰島 - 點我看行程

01
圖01.

一、前言
     我們在前一篇 [教攝影34] 全片幅 FF 機種與 APS-C 景深差別 已經透過一些簡單的實拍,了解了「全片幅」與「APS-C」,不同感光元件規格,以構圖一致的條件下,在景深表現上會有些許差別。

     今天我們再實驗一次,今天會實驗二個概念,首先再透過實拍,比較出 FF 全片幅與 APS-C 在構圖一樣的限制下,各級光圈表現,在照片呈現上有何差別。

     第二個實驗是想了解,雖然很多人說,APS-C 所呈現出來照片與 FF 之間的差別是「視野」的不同,也就是 APS-C 成像圈較小,為 FF 裁切出來,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將 FF 各級光圈所拍出來的照片裁切後,與 APS-C 照片來相比,景深表現應該一致

     底下我們透過二個小實拍來實際確認。

 

二、拍攝方法與工具

02
圖02. 實驗一所採用的器材
      本次實驗採用二台相機,一台是全片幅 FF 機種5D3,另一台是 APS-C 機的 7D,來做實驗組、對照組。

     為了減少人為操作錯誤,在鏡頭上特別找了二顆鏡頭刻度能相互對應的二顆鏡頭,一顆是 15-85mm ,另一顆為 24-105MM,在於APS-C 機身上的焦段其相對應 FF 等效焦段要 x1.6,15mm x 1.6 = 24mm 十分剛好,並不用特別轉動焦段,只要接上機身就好。

     在實驗1是為了驗證等效焦長的觀念,實拍圖使用的設備與設定,FF機種採用 5D3 +24mm,使用光圈優先逐級拍攝,而 APS-C 機種則是 7D+15mm 同樣也採用光圈優先逐級拍照,但由於是採取光圈優先,底下照片曝光會稍微不同,但不影響我們比較項目。

[教攝影35] 什麼是 等效焦長 與 成像圈 FF 與 APS-C 差別

03
圖03. 實驗二所採用的器材,僅7D改用同一顆鏡頭
     在實驗二是為了證明以同顆鏡頭,APS-C 所拍出的照片為 FF 照片的「局部裁切」如果是局部裁切,那麼景深變化應該也一致,所以實驗二僅是改變了7D所搭配的鏡頭,則是 7D+24-105mm,並採用 24mm 端來拍攝。

[教攝影35] 什麼是 等效焦長 與 成像圈 FF 與 APS-C 差別

04
圖04.
     至於現場拍攝狀況如上圖04所示,將公仔立好後,將相機平放在桌上,為了求構圖精準,採用 LV 構圖拍照,同時我們也能看的出來,幾隻不同公仔刻意前後調整距離。

 

05


圖05.
     而使用 LV 構圖、對焦,將對焦對準最中間的喬巴,而後頭實驗部分,則是分別比較「對焦點前的魯夫」「對焦點稍後的騙人布」,以及離最遠的「布魯克」,透過前、中、後三個不同焦平面裁切,來比較各級光圈差別。

06
圖06.
     最後拍出來的照片,在實驗1中為了比較清楚,於是將會裁切中間部分,消掉不必要的留白,這樣子我們比較上會較為方便一些。

     說明了實驗步驟後,底下我們開始來實拍例子。

 

三、實驗1. 相同構圖各級光圈比較
07
圖07
     對焦都在中間的喬巴身上,光圈 F4.0 下,最前排的魯夫十分模糊。

08
圖08.
     光圈 F5.6 下,全幅機 5D3 景深較淺,魯夫還是十分模糊,而 7D 則是較明顯、清楚。

09
圖09.
     當來到了 F8.0 ,感覺 5D3 裁圖中的魯夫雖然較清楚,與前圖 F5.6 的 7D 裁圖中的魯夫相比依然不足,而這張的7D裁圖中的魯夫已經更清楚了。
10


圖10.
     當來到了 F13, 5D3 裁圖中的魯夫勉強還算清晰,但我們可以往後看騙人布,5D3裁圖中的騙人布依舊不如 7D 裁圖中的騙人布清晰。

11
圖11.
     我們將比較重點放在最前排的魯夫,接著將級光圈範例再裁切出來比較,看的出來以 FF 規格,差不多要 F13 左右魯夫才會比較清晰,而這程度在 APS-C 上約是 F8.0 左右景深表現即可達到。

     透過上圖實驗,我們可以簡單得證,FF 與 APS-C 以構圖一致的限定之下,相同光圈拍攝條件下, FF 景深相較於 APS-C 來比是對相較淺,若想要獲得較大的景深,則必須將光圈縮的更小才能滿足。

12
圖12.
     同樣的裁切比較,我們看照片最左側的布魯克,也可以感覺的出來,5D3 約要 F13 左右景深才足夠清晰呈現,約是 APS-C 規格的 7D 光圈 F8 左右的表現

 

 四、實驗二 以同鏡頭來比較
1. 說明
13
圖13.
     當我們說「等效焦長」指的是當 APS-C 與 FF 規格,為了要拍出相同構圖的照片, APS-C 的鏡頭焦長要 x1.6 (Nikon與 Sony 則是 X1.5) 後,拍出來的照片構圖才會一致,前一個實驗則是如此,當 APS-C 的 7D 採用15mm 的焦段來拍照, 15mm x 1.6 = 24mm ,剛好是 5D3 使用 24mm 鏡頭所拍出來的照片,二者別無二致。

     所以,當 APS-C 也採用24mm 的鏡頭,拍出來的照片,當然就跟 5D3 採用 24mm 的照片不一樣,從上圖就可以比較得出來差別,若使用 FF 機種想拍出如 7D+24mm 的照片構圖,則相當於要使用 24×1.6=38.4mm 左右的鏡頭才能拍的出一樣的構圖

 

14
圖14
     透過實拍,當 FF 機種的 5D3 採用了 38mm左右焦段,拍出來的構圖與 APS-C 的 7D 使用 24mm 是差不多的。

15
圖15
     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的說,以相同一顆鏡頭,使用同一個焦段,APS-C 拍出來的照片是 FF 照片所「裁切」出來的部分,如上圖則是透過二張照片疊加來比較,一張是 7D+24mm 鏡頭拍出來的照片,疊在 5D3+24mm 照片上,約略是差不多。

     這點在 Nikon D800 上可以證明,D800 可以接上 Nikon DX 鏡頭 (即APS-C專用鏡頭),只要機身設定好,就可以正常操作,而 Canon 機身設計是無法透過相同操作來達到 (因為接環不同)

     既然是差不多「裁切」,那麼如果我們將二張照片,一張是 FF+24mm 各級光圈裁切比較,另一張則是 APSC+24mm 各級光圈比較,又會是一樣嗎? 我們想要測試,如果 APS-C 只是 FF 照片裁切,那麼景深表現就應該一致,在Nikon 機身上設計我們假設是一樣,但在 Canon 機身上也是如此嗎? 我們以前實驗一,一樣的比較方式裁切給大家比較。

 

2.實拍
16
圖16.
     我們同樣以這四級光圈來比較,5D3+24mm各級光圈為實驗1的裁切圖,而 7D+24mm 各級光圈表現,與 5D3+24mm 表現差不多,由此我們可以簡單得證,當7D + 24mm 所拍出來的照片,可以說是全幅機 5D3+24mm 所拍出來照片的「局部裁切」。
四、結論

17
圖17.
     其實這一篇文章,是想要透過動作的過程中來驗證所謂「成像圈」,在不同規格感光元件之間的差別。 所謂的「成像圈」指的是影像形成的範圍,FF 機身的感光元件比 APS-C 來得大,所需要更大的「成像圈」覆蓋在感光元件上,反之 APS-C 的感光元件相對較小,可以透過較小的成像圈來達成。

     在「相同實體焦長」下,所形成的影像是一致的,這就是實驗2所想要跟大家分享的觀念,所以我們才說,APS-C 也只是 FF 片幅照片局部裁切,從上圖17就說明了這一點。

     但如果是以「構圖要一致」的條件下,APS-C 的實體焦段就更短,如實驗1是 APS-C + 15mm 鏡頭,拍出來的視角、構圖,與 FF + 24mm 一致,一個用 15mm 焦段,另一個用 24mm 焦段,怎麼會拍出來是一樣呢? 為了要說明這「這二種感光元件」採用不同焦段,其視角近似下拍出一樣的構圖,所以我們才會有「等效」焦段一名詞出現。

     也就是說,若想使用 APS-C 與 FF 不同機身,拍出視角、構圖一致的照片,那在不同機身採用的鏡頭焦段就要不同,在 APS-C 要用15mm,而在 FF 上要用 24mm 就能拍出視角、構圖一樣的照片。 但要留意,拍出來的照片只是視角、構圖近似,不可能完全一樣,因為物距、焦距…etc 等因素,二台相機完全不同,自然景深表現就完全不同,這就是實驗1想要告訴你的。

     網路上許多人對於「等效」這詞觀念有些混淆,以為想拍的「遠」只要用 APS-C 就可以拍的遠,其實這完全是沒分清楚成像圈等相關概念,才會弄錯所謂「等效焦長」是什麼意思,所以才會有人提出,若你是用 APS-C 相機,根本不要管等效焦長到底是什麼意思,因為沒有使用 FF 機的人來說,那沒有意義。

     除非你是像我一樣,出門常雙機出動,一台APS-C,另一台FF,需要衡量攜帶鏡頭實用性的考量,到底包包沒那大,不可能帶太多鏡頭出門,等效焦長是給像我這種需求的人,有一個參考的依據。

18
圖18. 包包這麼小,相機、鏡頭必須要衡量拍照目的、情境擇用鏡頭,我又有雙機 ( APS-C + FF) 的需求,等效焦長提供我鏡頭實用性衡量的參考。

     這篇教攝影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了,有一點難,相信攝影新手朋友會有些吃力,但不彷把這篇文章記下來,日後熟練了遇上問題,到時再回來看看相信你就更能看懂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