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圓「冰島環島」之夢嗎? 精緻旅行團行程,賀禎禎親自帶你造訪冰島 - 點我看行程

大概這一年下來,我都在思考一件事「攝影原理的本質」這件事,想的不是「攝影的意義」這類,而是比較像是技術面的討論。我們到現在所有的攝影觀念,都還停留在…,自底片時期累積下來的想法 – 光線照射在感光元件上的「累積」,累積越久亮度越亮…,無論是基本曝光、閃燈曝光、黑卡、漸層鏡、減光鏡等等所有的觀念,都從「光線的累積、平衡」的點出發。

[想攝影31] 最近一年,我思考「數位攝影」,有關感光元件與底片的關係

但最近這一、二年手機攝影的進步,讓我重新在想…,歸根究底,我們還是對「單一像素」的光線資訊量做處理,如果回到「單一像素」去思考,如果 CPU 能針對這一像素的亮度、顏色做最精密的控制,那麼我想「數位攝影」這四個字,就不只是「用數位相機拍照」而已,而是 21 世界「全新的攝影觀念」。

比如說逆光情況下,能參考全畫面的亮度分配 (其實也就是測光) ,然後對「過亮、過暗」的像素進行計算,算出一張亮度均勻、色彩正確的照片,那豈不是更好? 事實上美國某間大學,在幾年前就有發表過相同的論文,能針對單一像素做「調整」,如這像素已經夠亮,就停止該像素持續運作,反之若某一像素不夠亮,則持續運作,這樣子就能解決「亮度高反差」的情況下,照片區域過亮、過暗的問題。 (沒記錯好像是哈佛,且當時僅能處理幾百 PIXEL 資訊量)

如果這條路一直發展下去,只要 CPU 處理的夠好、夠強,看似一片吸收光線的感光元件,能夠處理至這麼細緻,我想許多「攝影原理、觀念」都要面臨重新洗牌的路子。

事實上,手機攝影已經做到類似的做法,如 google pixel 3 、華為超級夜景,重曝數張後「疊圖」,讓暗部資訊能透過不同張照片加以「疊合」,也是另一種方式,而相機的 HDR 多張合成也是類似的概念,但這概念僅停在「靜態照片」,一但動態主題就完全不行。

與期說我期待手機相機的發展,不如說…,我期待另一種新的「數位攝影的革命」,能否從自底片時期發展出來的觀念,再有更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