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潮家 - 電子防潮箱,春季團購,價格下殺,加䁬 LED 感應燈 - 點我來填單

身為攝影者,應該有責任與義務,對自己的作品「做最大程度的解釋責任」,當你越能對自己作品做非常清楚的表示,不但能更加認識自己,同時與他人共享你的創作思維,向全世界宣誓「你就在這裡」,透過一張張照片展再具體清楚不過,如果沒做到這點,那並不能稱作「作品」,只是線條、光線與色彩存在的媒介。

 

 

= 你想太多了 =

有些人也許看了那篇「[想攝影37] 照片後製不後製,另一種切入的想法」後,也許你心裡面會有這種想法「想太多了,並沒有那麼複雜,什麼 “中介不中介”的問題根本不存在」,認為修圖也是攝影者(師) 的技術, LR/PS 等修圖軟體,跟「濾鏡等器材」沒有什麼不同,並不會因為修圖軟體,使得攝影者(師)與作品之間離的更遠。

其實這就是我想討論的,也是在那篇文章裡面提到的重點,我這裡有個想法:

「如果攝影者(師)在創作完一張作品、照片,能更清楚表達,是如何使用相機、器材、拍攝過程,越詳細的說明、交代清楚,越能表達對一張照片的 “把握與控制”」

有需要這麼重要嗎? 我想需要的,如果一張照片能代表你的想法、意念,我覺得你有責任為一張照片、作品,做盡可能的負責,最簡單的負責做法就是 – 盡可能清楚、表達你是如何操作這張照片每一個環節

那該如何「清楚、表達照片中每一個環節」? 我覺得最簡單的方法,先從「視角、焦段」二點著手,我認為「視角、焦段」能決定你與照片故事主角的一種 “互動、存在關係”,視角決定了你是否成為故事中的一部分,焦段成為你在故事中的存在感,這二點我相信對於有意識創作的攝影者(師)來說,應該是很好解釋,也必需有責任去做的事情。

 

= 先談「視角 」 =

視角,我這裡的定義是「你與照片中的人物、事件,是什麼關係」,這裡簡單區分二種,分別是「第一人稱」以及「第三人稱」。

  • 第一人稱:拍攝者本身就是「照片故事中的一員」,本身就是照片中的一部分。
  • 第三人稱:拍攝者與照片中想達的故事無關。

 

.所謂的「第一人稱視角」

第一人稱視角指的是「你拍攝者,本身就是照片故事裡的一員」,你與照片中的人,有一定程度的關係,你們正在「進行一件事情」,你就是故事中的一部分。

[教攝影111] 照片不等於作品,淺談攝影者(師)、器材、構圖與照片故事等關係

圖01.

最簡單的,就是「旅行照片」,照片中的人正視著拍照的你,你本身就是在進行這件事 – 記錄到此一遊這件事情,並沒有特別去思考,為何我們要做這件事,單純想記錄「我,今天,來到這裡,天氣好」的想法,拿相機的你,就是這件事情的一部分。

 

[教攝影111] 照片不等於作品,淺談攝影者(師)、器材、構圖與照片故事等關係

圖02.

是的沒錯,我真心覺得第一人稱視角就這麼單純,如果沒有「你」,跟「照片中主角」,這張照片就完全不會存在,如果而我們要進一步思考「為何要拍這張照片」這個問題,那麼這張照片就簡單說一件事「我跟老婆來到了美國西岸舊金山,背後就是知名的惡魔島,記錄我與他這時來這裡旅行,證明我們來過這裡」這件事情。

照片中的人雙眼直視著我,背後有惡魔島,其實就再簡單不過了,主角的視線正對著我,代表我與主角的關係絕對不陌生,我也是照片故事中的一員,即使我不在照片裡,你也能知道我就在那裡。

 

[教攝影111] 照片不等於作品,淺談攝影者(師)、器材、構圖與照片故事等關係

圖03.

但如果只是一張「風景照片」,我認為就是「第三人稱視角」,因為我本身不屬於這風景裡頭,也因為我站在那裡拿起了相機,這張照片才存在。

但是這麼講就太輕描淡寫,接著來看看「第三人稱視角」是什麼。

 

.所謂的「第三人視角」

所謂的「第三者」的視角代表,你可以從照片中解讀出來,你與主角是「沒有關係」,也就是你並不在照片中,你不屬於照片故事裡的一部分。

[教攝影111] 照片不等於作品,淺談攝影者(師)、器材、構圖與照片故事等關係

圖04.

這張照片,是我 2019/03 月波蘭團的工作側拍,我們的二位領隊,與我們在華沙當地的導遊碰面的場合,第一次見面,正在做自我介紹,以及溝通待會要進行的流程與細節。當我這麼說你就會懂照片中的故事,但也可以知道「我,並不在照片裡頭」,我不存在照片事件中的主角,這就是非簡單的第三人視角,以旁觀者角度,來拍攝這張照片。

 

[教攝影111] 照片不等於作品,淺談攝影者(師)、器材、構圖與照片故事等關係

圖05.

另一種更簡單一點的表達,就像我拍我的團員,我們在波蘭華沙最熱閙的老街上,我記錄他們在旅行中的點滴,也因為我當時的工作是領隊之一,觀察、留意他們是我的工作,自然可以從第三者的眼光中,觀察他們的動作。

 

= 再談「焦段」 =

.鏡頭「焦段」的看法

所謂「熟練工具」,自然是能與所拍之人、事物,「有一定程度的”連結”」,比如說你為何此時用標準 50mm、短焦 35mm,或是長焦 85mm、135mm 長焦段拍攝 ,任何一種焦段的選用,必定與你被拍的角色有一定關係存在,也決定了你在故事裡的存在感

舉個實例好了,上過我的課,聽過我談「焦距」的應用,都或許記得「我不喜歡短焦,我偏愛長焦,最好有 100mm 以上」的原因,因為跟我的個性有關,我個人是不大喜歡社交,有點內向,自然會表現在我鏡頭的選用,所以我的活動記錄照片,偏向是以「第三者」的視角表現。

 

[教攝影111] 照片不等於作品,淺談攝影者(師)、器材、構圖與照片故事等關係

圖06.

以這張照片為例,我使用了 A7R3 搭配 SEL24105 這顆鏡頭,並且我採用 84mm 焦段拍攝,爾後的數十張照片皆是這個焦距左右為主,就很清楚的呈現我對於「對象」之間的關係 – 我不擅長、也不喜歡太靠近我的拍攝對象,這跟我個人個性有直接的關係。

 

[教攝影111] 照片不等於作品,淺談攝影者(師)、器材、構圖與照片故事等關係

如果多人上課較不符合你上課方式,一對一攝影教學,手把手教會你,從「攝影基礎」、「相機操作」,甚至到「照片編修」都可以為你量身打造課程 - 點我看課程

圖07.

 

[教攝影111] 照片不等於作品,淺談攝影者(師)、器材、構圖與照片故事等關係

圖08.

這二張照片,前一張 91mm,後一張 105mm,即使在旅行過程中,路上看到的表演活動,順手記錄一下旅行記錄,我也習慣性的站的遠一點,使用較長的焦段來拍攝,並且我沒有更好,或是更近的位置,而是我因個性使用,習慣性的就離我所拍攝的主角遠一點,自然都以長焦段來做為我預設的拍攝習慣

 

[教攝影111] 照片不等於作品,淺談攝影者(師)、器材、構圖與照片故事等關係

圖09.

不只是拍攝人物,風景也是,由於個性特色,使得我這幾年偏愛長焦鏡頭,自然雙眼容易注視更遠的物體上,加上長焦鏡頭產生的壓縮感也更強烈,心中也開始喜歡長焦鏡頭壓縮感的構圖運用。

 

[教攝影111] 照片不等於作品,淺談攝影者(師)、器材、構圖與照片故事等關係

圖10.

“並非主角、故事離我遠才使用長焦段,而是我已決定與主角、照片故事的關係,我才選擇長焦段”

這裡值得再重述一次,是我拿起相機前 (甚至是鏡頭安裝前),我就已經決定了我這張照片故事裡的關係,刻意降低我在這張照片中的 “存在感”,所以我才使用 105mm 鏡頭拍攝,刻意的躲在更多觀光客身後,刻意的讓一位觀光客的,卡照片的右上角,以拍出在布拉提斯拉瓦這座城市最有名的 “下水道的工人雕像”,非常多人刻意前來欣賞的故事。

 

[教攝影111] 照片不等於作品,淺談攝影者(師)、器材、構圖與照片故事等關係

圖11.

如果我想要更近一點拍,我大可走的更近,並且採用 24mm 焦距拍攝,但…,這並不是我習慣 (或是個性喜歡) 的拍法,我不習慣這麼近的拍攝,並非構圖問題,而是 “當下” 我不喜歡在擠在人群中裡,這麼近的距離下去看待我所拍攝的對像。

 

= 值得想這多嗎 =

值得,如果你想更進步,你是該開始練習這一點 – 透過照片來認識自己,並且跟他人清楚的說明與分享,讓他人更了解你照片故事,進而慢慢展現你的攝影風格,無論是從器材的選用,進而構圖的運用,最後慢慢發展色彩的詮釋,如果你多參考一些,攝影師、畫家、或是各種創作者,他們會說明,自己為何在某些元素上的運用方式,成為他們的創作風格,這些風格展現在他們作品上,或是能讓你一眼就看得出 “是他的作品”。

與他人分享看法,並非要爭論個「對、錯、好、壞」,而是去思考這件東西與你的關係,你會慢慢發現一件事:

“所謂的攝影、構圖、創作,就是個一連串認識自己,而解釋自己與這世界關係的 “過程”,透過一張張照片具體的來跟大家分享,而不只停留在追求構圖視覺上的美感,或是過度單純用各式色彩來包裝你空洞的照片”

 

[教攝影111] 照片不等於作品,淺談攝影者(師)、器材、構圖與照片故事等關係

本網站上千篇攝影教學,全文免費開放閱讀,這裡需要您的一份支持,以讓攝影教學網站,能持續的走下去 - 點我來贊助

圖12.

我始終認為,做為一個攝影者也好、攝影師也好,都有責任對自己每一張照片負責,做最大程度的解釋,才能更加向這世界證明,自己與作品之間有更大的 “連結”,你絕不是隨手按下快門而已,我相信任何人按下快門前,都有無數的感官上、情緒上的累積,才會選擇停下來、按下快門,當你能對這張照片更多的詮釋後,同時認識自己,也向這個世界 (及他人) 證明「這就是你拍的,這張照片存在是有其道理」。

當你做到這點,他人認同這張照片的美、好、存在的意義,甚至只是臉書上的「一個讚」,你都能相信、說服自己,別人是認同你的內在與想法,而非只是單純對照片中的人、事、物吸引順手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