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圓「冰島環島」之夢嗎? 精緻旅行團行程,賀禎禎親自帶你造訪冰島 - 點我看行程

【我拍,故我在】 「疏離感」一詞,指的是你對一張照片,離得有多遠,如果完成一張照片,你把握的程度越多、越高,代表你與這張照片越是親密,疏離感也就越小越少;反之若你一張照片完全不是你所創作,那疏離感也就越大,你與照片之間的距離也越遠。

[想攝影115] 快門之後 14 – 我拍,故我在,再談與作品之間的疏離感

而這個「與照片之間的疏離感」,該怎麼衡量? 我們可以分析,從一張照片的誕生的前前後後每一個階段,你「掌握了多少」來衡量。

當你拆解每一張照片「背後所費的功夫」,你就越能體會到,原來你與一張照片的「關係」,遠比他人單看一張照片「裡頭所擁有的意義」來得更加親蜜、深厚,一張照片帶給你生命、生活體會與改變也越多,同時間你更能體會…,單去討論一張照片裡的構圖也好、色彩也好,都是很狹礙的事情,更多一張照片帶來的意義「絕不只是討論那張照片裡頭的事情」。

這也能解釋一點:「為何我們對著他人分享自己的作品,他人心中對你熱血澎湃的感受,往往不到一半,甚至更低」,再多想一點,有沒有發現在你分享過程當中,讓你心中有所回響的體悟,大多都「不在照片裡面」,因為那些體悟,已經存在你的心、你的腦、你的身體裡 – 照片的作用,只是用來暗示你、提示你,好讓你的大腦也好、身體也好,都能回想起一張照片對你的「意義」

若看一張照片,僅去討論「照片裡的東西」,就非常可惜了,不是嗎?

前二天的文章分享一個想,同時也是一個問題:

“為何我們要拍照? 為何看到景像我們都想拿「自己的相機」,同時照片也是要「自己動手拍」 “

這問題看起來很簡單 – 當然要自己拍啊,如果不是自己拍的話,那這張照片就不是自己所創作的,但如果我們做了一點假設 – 構圖、曝光、設備等等,全都是你一手掌握,最後那一步 “按下快門” 是交由別人幫你按下去,那麼這樣子,還算不算是自己拍的?

從法律上的「著作權」來解釋的話,這張照片並不屬於你,屬於最後按下快門的那個人,但不從法律上解釋,這張照片或許對許多愛好攝影的我們來說 – 這張照片好像有一點可惜,最後這一刻沒有成,最後這張照片再怎麼精美,也是帶點遺憾。

我認為的「攝影的意義」不會只看一張照片的「內容」,一張照片對我的意義,絕不是討論那些構圖、曝光、色彩、器材,我認為一張照片意義 – 從起心動念那一刻即就始,包含了器材的準備、出發前的規畫、抵達現場的所有行動,以至回到家將照片加工輸出後,一張照片的意義與價值,到這裡才算暫時告個段落。

從時間軸角度來看,這個過程十分的繁瑣且冗長,快則數分、數小時,慢則數日、數周到數年都有。

從準備過程角度來解讀 – 從操作相機、鏡頭來拍照,這個過程真在一張照片中佔的比例「可能不到一半,甚至更低」。

一張照片從無中…,經過複雜的程序、漫長的過程,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在張羅,最後你與照片的「親密感」也相對更深、更濃一些,反之亦然。

即使看似二張「將近九成接近」的照片,分別由不同人所完成,但是我們總是特別喜歡那張,屬於自己拍的照片,即使這二張照片真的那麼相似、那麼接近,我們終究還是認為 – 不管二張照片誰較討他人注目,自己拍的總是最好、最美。

也或許這樣子看下來,能解釋那個問題 – 到了世界上每一個讓我們動容的景點,為了記錄這一刻,即使自己拍的再好、再不好,這張「值得留念的照片」終究要自己拍了才算數,也或許我們心中早已經有了這個堅持而不自知,我們才會準備行囊,非得親身體驗、親眼見證每一個景像才算數。

我拍,故我在,就能簡單詮釋 – 我對攝影的觀念與意義 – 也就是用行動來實踐這個想法與義意,更想跟你分享我長年拍照、教攝影的經驗,與你分享我是如何看待一張照片的意義,絕不只是討論「照片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