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怎麼拍 ? 每年的夏季,自 5 月開始陸續都有不少人會在晚上到較高處、無光害的地方拍攝銀河,拍攝銀河並不難,重點在曝光時間的選擇,同時每個人的數據階不同,本篇用攝影來教大家,如何針對你所使用的器材,來拍攝漂亮的銀河作品,
= 銀河照片分析 =
圖01
在學習 銀河怎麼拍 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照片細節的部分,如果想要拍攝銀河,同時放大看細節,裡頭的星星也能呈現顆粒、結實的模樣,那麼我們要特別著重曝光時間的選擇。
上圖 01 的銀河照片,我們放大照片看細節,將照片放大後檢視裡頭的星星,星星依舊呈現出顆粒、結實的樣子,而這張照片是使用 13 秒曝光完成。
圖02
我們改另一張照片,採用的是 15 秒曝光時間,並且勾選出相同的位置,我們可以留意星星的形狀,星星已呈現拖曳狀,已經無法呈現出一顆顆、結實的樣子。
圖03
圖04
如果我們將局部小圖「裁切、放大、對比」後,你會發現,只要曝光時間太長,星星就會呈現拖曳狀,這是因為地球自轉的緣故,使得一顆顆的星星,呈現出如同星軌般拖曳的樣子。
圖05
但是這個差別,是將照片放大得非常大,你才會看得出星星已經呈現「拖曳狀」,若照片放的不夠大,或是你觀看照片的螢幕太小,其實這層差別影響不大,就像上面這張照片,你能感覺得出來星星已經因為曝光時間太長,已呈現拖曳狀了嗎? 其實若不放大看,那麼基本上就沒有太大問題,但如果你希望放大照片看,也能呈現清楚星空的照片,那麼曝光時間你就得要留意。
= 如何決定曝光時間 =
.影響曝光因素
影響星星呈現「顆粒狀」或是「拖曳狀」的因素有三個,分別是「畫素密度」「使用焦段」以及「曝光時間」,這三個因素如下:
- 畫素密度:越高畫素解晰度越高,若星星已有輕微的拖曳狀態,則會看得更明顯。
- 使用焦段:若你的焦段短,比如說 16mm 甚至更低的 12mm,那麼你越能使用更長的曝光時間。
- 曝光時間:這點反而是最簡單了解,越長的曝光時間,星星拖曳的形狀將越明顯。
.實例比較
圖06
我們來看二組不同規格相機、鏡頭,在相同情況下所拍攝的照片,這組為擁有 4200 萬像素的 Sony A7R3,使用 12mm 鏡頭拍攝,將照片放大至非常大,13 秒曝光時間還能維持星星的形狀,但使用到 15 秒曝光時間,就已經有輕微的星軌拖曳。
[線上課程終生看] 10 堂課 940 分鐘攝影入門全解析 + 480 分鐘 LR 編修入門,限時特價 $6990 點我報名 |
圖07
我們來看第 2 組器材,使用的是擁有 1200 萬像素的 A7S2,並且搭配 24mm 鏡頭,在 10 秒曝光仍能維持星星顆粒狀,到了 13 秒,就已有輕微的星軌拖曳。
圖08
像素密度會影響最後所需曝光時間多寡,但「焦段」影響則更大,擁有 4200 萬像素 Sony a7r3 遠多過僅 1200 萬像素的 A7S2 ,但使用的焦段為 12mm,能讓 A7R3 擁有再長一些曝光時間,仍能維持星星的顆粒狀態。
圖09
也就是說,如果你同時攜帶不同規格的相機 (不同畫素)、使用不同焦段鏡頭,即使是「相同曝光時間」,最後的結果也不會相同,這時你就得「一台、一台調整」,以找出每一台最適合的曝光時間。
= 極光怎麼拍 =
.手動對焦
圖10
在進行曝光之前,首先「手動對焦」是最重要、且要最先處理的過程,你先要操作相機的對焦,對準遠處最亮的星星,直到星星「最細、最清析」為止,才算是對焦正確。
至於如何操作相機、鏡頭手動對焦? 你可以參考底下的教學。
- 文章:什麼是手動對焦
- 文章:手動對焦無限遠的幾種方式
- 影片:如何操作相機手動對焦
- 影片:銀河怎麼拍
.曝光模式與參數
對焦完成後,下一步就是「曝光」,將相機切換至「M 模式」後,我們接著一步步操作光圈、快門、以及感光度等三個變數。
圖11
由於你所處的置位不同、時間不同,曝光參數將不會完全相同,不過可以參考我的數值做參考,以上圖 11 來說,這張照片曝光參數為 F4.0 & 30 秒 & ISO 1600。
- 光圈:由於是非常遠的距離,以達「超焦距」的標準,景深將會無限大,你可以使用鏡頭最大光圈,以我使用的鏡頭光圈最大為 F4.0,我就使用 F4.0 來拍攝。
- 快門:第一張照片,我會選用最長的曝光時間當作參考,30 秒的曝光時間星星當然會拉出明顯的星軌,不過沒關係,我們接下來再多做調整。
- 感光度:如果你與我相同,同樣使用 F4.0 & 30 秒的曝光參數,不彷先使用 ISO 1600 當作參考,如果太亮,把感光度降低,如果還不夠亮的話再把感光度增加。
.逐步減少曝光時間
2019 年數位攝影入門,全文自由開放閱讀,建立起你的攝影基礎與架構 -> 點我看文章 |
圖12
假設你與我的曝光參數相同的話,接著我們要逐步減少曝光時間,記得一個原則 – 曝光時間減少一半,感光度則增加一倍,計算方式如上圖 12 所計算,當曝光時間自 30 秒減為一半 15 秒,那麼感光度則要增加 1 倍來平衡曝光亮度。
圖13
如果你的光圈是 F2.8 的話,那麼算計方式也是一樣。 光圈 F2.8 進光量為 F4.0 的「2 倍」,既然進光量為 2 倍,那麼感光度就可以減少為原來一半,接著再計算「曝光時間 & 感光度」的搭配。
.簡單後製修圖
圖14
每個人拍攝的條件不盡相同,但拍攝完成後,基本上仍需透過簡單的 LR 調整,讓銀河更加突顯於黑夜星空當中。
= 曝光秒數真的重要嗎 =
圖15
如果你所使用的光圈不夠大,同時感光度使用超過 ISO 3200,甚至是 ISO 6400,這樣子的照片畫質也難讓自己滿意,我這裡建議是 – 如果不放大照片看細節的話,那麼「曝光秒數」就不是件太重要的事情。
與其使用太高感光度造成整張照片畫質衰減,不如別太堅持曝光秒數,改以「長曝光 & 低 ISO」為曝光原則,畢竟,唯有將照片放大至 100% 甚至是 200% 才看得出星星拖曳的星軌,如果不放大看的話,在小畫面、解析度不高的螢幕上,其實也不容易發覺。
圖16
這張使用 30 秒的曝光,在光圈 F4.0 下,感光度僅使用 ISO 640,最後輸出的畫質表現自然滿意,當然放大後星星已有拖曳的星軌,但若不放大到 100%、200% 的話,其實肉眼看也分別不出差別,實際拍攝時,以你的相機硬體性能再做個平衡曝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