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圓「冰島環島」之夢嗎? 精緻旅行團行程,賀禎禎親自帶你造訪冰島 - 點我看行程

對於「後製對不對、好不好」,我想不外乎從幾個角度切入「這是否還是攝影」或是「這是否還原眼下實實」,其實還有一種「後製,其實是一種創作」,而我這篇並不是討論這幾種想法,而是用另一種角度切入,來聊聊這個話題。

.攝影,就是控制進光表現明暗

攝影,其實就是決定點、線、面組成的位置,最後就是控制光線進來的強、弱表現明、暗的過程,構好圖後,有人享受的,是一步步細調照片每一處亮暗的過程。

[想攝影37] 照片後製不後製,另一種切入的想法

我會回頭想一下,拿著相機拍照的過程,我的順序是「構圖、對焦」,下一動作就是思考曝光。 而腦子裡我想的是「光圈會決定景深,快門影響速度」這二者都會影響構圖,最後就是感光度,來滿足我這張照片曝光程度。

當你構好圖,決定好畫面的點、線、面以後,接著就是控制「多大的光圈,持續多久,用多少感光度來記錄」,這就是控制進光以決定明暗。

 

.喜歡手工夫多一點

有些人是:喜歡「手工夫多一點」,這個手工夫我指的是…,他們傾向是透過各式工具,像是各式濾鏡、黑卡、縫卡,剪紙,各種真實世界中,用手摸得到觸感,真實看得見、存在的工具,來達成畫面中亮暗分佈表現,他們覺得自己的雙手更貼近照片多一些,照片好比是衣服、像圍巾,自己一針、一線所編織出來的感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踏實感。

[想攝影37] 照片後製不後製,另一種切入的想法

使用真實世界中,摸得到、看得到的工具,進而控制光線照射至相機內,最後形成一張照片的過程,對於許多攝影玩家來說,這是一種「直接感受、創作照片」的過程,當看到照片後,感受自己與照片的關係更加的直接。

 

另一種人是,心中對於「手工夫的想法」並非如前面說的這樣,他們可能認為…,任何能達成理想畫面中任何光影表現的工具,他們都接受,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那些雙手觸及得到的「物理工具」,還是透過電腦、軟體這些「數位工具」,對這些人來說,沒什麼差別。

 

[想攝影37] 照片後製不後製,另一種切入的想法

「數位工具」的操作,透過鍵盤、滑鼠,進而去控制一張照片明暗的表現,色彩的詮釋,這是不是一種「手工夫」呢? 或許不去討論這操作是不是手工夫,而這是否是一張照片創作的過程?

 

.我對於「手工夫」的看法

不過真要我說的話,我覺得「數位工具」 “被中介化”  的比例高一點,雖然拉拉滑鼠調個數值,很快就能控制光影、色彩的變化進而到位,我們做的是只是動動滑鼠、鍵盤,卻能獲得更精準的表現,我們人在照片中扮演的 “重要性”,顯得較少一點。

 

所謂的 “被中介化”,我這裡說的是:

比如說我想要照片亮一點,我操作相機來完成這件事情,我手指感受到撥動相機快門速度轉盤,調整光圈值大小,用耳朵聽見快門速度變快、變慢,用眼睛看到光圈變大、變小,都在我們物理世界中,讓我們感受到 “我們在操作相機”,最後顯示出來的照片,我可以感受到,這張照片的呈現,是透過我的操作來完成這件事情。

而數位修圖,我操作滑鼠,並且拉動修圖軟體的「曝光功能的數值」,這張照片確實變亮了,但…,修圖軟體到底做了什麼,使得這張照片變亮? 我們很難有一種 “親密、直覺的感受” 參與了照片變亮的過程,不如前者我們調整光圈、控制快門這麼的直覺感受得到。

我認為使用數位修圖,讓我們在一張作品中 “被中介化” ,因為我們無法直覺感受到光線控制、改變,即使我們確實是自己的雙手拉動滑鼠,由我們主觀判斷曝光亮暗,但被修圖軟體 “中介了” 我們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並不如我們握著相機當下來得直覺。

 

反之我較推崇前者 – 用許多物理世界的工具,進而控制光影、色彩的變化,雖然無法太精準,但結果不是太重要,較重要的是「人、相機、器材」組合、分工、互動的過程,這樣子比較浪慢

或許有些人「反對任何電腦後製、修圖」,一部分心裡認為…,那不叫攝影,手工夫一針一線織出來的照片,才是真工夫;另外一些人不認為電腦後製就不是真工夫,懂得細用數位工具也是另一種「手工夫」,也是手腦並用。

不過這二種人,站在「使用底片拍照」的老前輩們,只是二小娃兒在吵誰的功夫比較好,卻忘了你們的數位相機,已經「中介」阻檔你與眼前風景的關係,底片才是更與照片有著更親密、互動的關係。

或許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一張被人稱讚的照片中,扮演的 「角色更重要點」,如果自己能與照片有更多的「連繫與互動」的比重,那麼就越能告訴別人,這張照片是由我所「創造」的比重更多一點;反之透過電腦後製修圖,雖然照片仍是你拍的、你創作的,但你多了一個協力一角色 – photoshop / lightroom,似乎一張照片催生的功勞,你的光芒就被瓜分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