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asonic S1 S1R 開箱 ,一次介紹 2 台。Panasonic 正式推出 Full-Frame 全片幅機種,一次推出二台,分別是主打 4730萬高畫素 S1R ,以及畫質與性能平均的 S1 ,二台皆擁有五軸防手震達 5.5 級,每秒 9 張連拍,-6EV 對焦性能、225 點 DFD 對比式自動對焦,更重要的二台皆支援 4K / 60P 錄影性能,可說是第一次推出 FF 全片幅相機,就將規格一次拉高至 2019 年旗艦規格。
本篇章節目錄如下:
- Panasonic S1 S1R 開箱
- 優異性能影像表現
- DFD 對比式自動對焦系統
- 每秒 9FPS 連拍性能
- 5 軸最高 6 級防手震表現
- 4K / 60P 錄影表現
- Panasonic S 系列心得總結
= Panasonic S1 S1R 開箱 =
圖01
Panasonic S1 S1R 開箱 一次介紹二台,先來介紹 Panasonic S1 Kit 組,搭配的鏡頭為 S24-105mm 鏡頭,外裝盒身並不小。
圖02
圖03
打開上蓋有三組盒子,分別是「配件盒」「鏡頭」「說明書」以及 S1 機身。
圖04
圖05
配件的部分給的十分齊全,背帶、USB 3.1 Type-C 傳輸線,以及座充。
圖06
這次 Panasonic S1 配件部分包含二個部分,一為電池座充盒,另一部分為旅充變壓器。
[線上課程終生看] 10 堂課 940 分鐘攝影入門全解析 + 480 分鐘 LR 編修入門,限時特價 $6990 點我報名 |
圖07
旅充變壓器,電壓部分為 100-240V / 最大輸出 15W – 27 W。
圖08
Panasonic S1 本身機身是採 USB 3.1 Type-C 接頭,若出門不想攜帶電池盒的話,可透過「旅充變壓器 + USB 線」,直接對 Panasonic S1 充電。
圖09
隨盒附上 USB 3.0 Type-C 數據線。
圖10
若有另外接上 HDMI 線材連接 Panasonic S1,接上這組電纜保護器,可以讓線材更加穩定的連接在機身上。
圖11
電池的部分為 DMW-BLJ31,電容量為 3050mAh,以 CIPA 公佈測量數據,S1 可拍攝張數約在 360-400 張之間,雖然實際上拍攝張數比 CIPA 數據還高,但我個人覺得一整天使用的話,建議再多攜帶一顆電池。
2019 年數位攝影入門,全文自由開放閱讀,建立起你的攝影基礎與架構 -> 點我看文章 |
圖12
Panasonic S1 的原廠背帶,而 Panasonic S 系列機身、鏡頭偏重,建議另外用其它減壓背帶更好。
圖13
其中一盒子為說明書與保證書。
圖14
第三個盒子,裡頭裝的是 Lumix S24-105mm F4。
= Lumix S 24-105mm F4 簡介 =
圖15
這顆隨著 Panasonic S1 所一同發表的 Lumix S 24-105mm F4 Macro O.I.S. 鏡頭,規格相當不錯,擁有恆定 F4.0 光圈,13 組 16 片鏡片,含 UED 超低色散鏡片X1、非球面鏡片X2、ED 低色散鏡片X2、非球面 ED 低色散鏡片X2,整體鏡片組合非常的出色。
圖16
這顆 Lumix S 24-105mm F4 Macro O.I.S 鏡頭,為第一顆 L-Mount 接環隨機搭配的 Kit 鏡頭,我個人覺得非常的適合,以全片幅相機焦段使用,24-105mm 可說是最適合全片位攝影主題搭配使用,我個人全片幅鏡頭,光是 24-105mm 就有 2 顆,最為旅行使用非常合適。
圖17
鏡頭附有 LOCK 鎖,可以防止行進間鏡頭「垂頭」的動況,而 O.I.S. 防手震,搭配 Panasonic S1 的機身五軸防手震的效果,最高達 6 級防手震,確實表現非常亮眼。
最外一點變焦環設計非常的棒,能提供平順的電影鏡頭變焦的滑順運鏡,這點也是我使用時最滿意的一點。
圖18
口徑 77mm,內含 UED 超低色散鏡片X1、非球面鏡片X2、ED 低色散鏡片X2、非球面 ED 低色散鏡片X2,提供非常出色的畫質,換來的代價也不小,680g 重拿在手上小有份量。
= Panasonic S1 外觀介紹 =
圖19
Panasonic S1 外觀設計較顯方正,著重手感與快速操作等設計理念,體型上比起 Canon EOS R 、Nikon Z7、Sony A7R3 來著更大一些,單機身重量近 900g,確實是無法用「全片幅微單眼」的方式形容它。
圖20
機身背面與 Panasonic GH5s 有一點接近,特別是把手處較為寬、厚一些,使得握感上更為好握、好提。
圖21
Panasonic S1 曝光模式在機身左側,機頂部分為立體聲收音麥克風,右側為顯示拍攝狀態 LCD,電源則是在最右側。
圖22
機底的部分,腳架孔較正對鏡頭中央。
圖23
Panasonic S1 具備「雙插卡」設計,我想攝影職業工作者可真的眼睛為之一亮的規格,一為 UHS-II 規格,另一為 XQD,可以看得到來 Panasonic S1 在專業、職業領域下所投入的精神。
圖24
另一側的端子為、MIC 監聽耳機、外接麥克風、USB 3.1 Type-C、HDMI Type-A 接頭,輸出入規格完整。
圖25
在模式轉盤下,可以快速連拍過片模式,提供二組連拍速度的切換,LVF 可以快速的在「電子觀景窗、LCD 觸碰螢幕」之間切換。
圖26
右側主要按鍵,將「對焦模式、對焦點切換」設計同一顆按鍵,這點設計我十分喜歡,只要在同一個按鍵做切換,操作上更快更直覺。
下上有一顆五向搖桿,提供更快速的操作,當使用 EVF 電子觀景窗時,移動對焦點、選單切換非常棒,唯獨讓我有一點感到不適的,就是 REC 錄影鍵做的太靠近 EVF ,有時要快速啟動錄影會稍不好按。
圖27
MENU / SET 做在速控滾輪中間,上下左右四周可以指定快速鍵,我個人會比較希望「PLAY 播放鍵」能設計在這個區域,實際使用一陣子後,每次要預覽照片,一時間都會找不太到播放鍵的位置。
圖28
LCD 規格為 210 萬像素螢幕,更新頻率可達 60FPS,支援多點觸碰,同時也提供多角度翻轉。
圖29
這片 LCD 螢幕還能夠「右翻」,這有什麼樣的功能呢?
圖30
這個右翻非常好用,在「直幅構圖」時非常好用,特別是「低角度直幅構圖」,可以更準確的對畫面進行水平線的調整。
圖31
快門釋放鍵旁邊提供「WB、ISO、EV補償」的快捷鍵設計。
圖32
圖33.
機頂 LCD 提供拍攝狀態資訊的顯示,旁邊有一小燈在暗處下可打亮 LCD 畫面。
圖34
Panasonic S1 擁有 2400 萬有效畫素,感光度最高為 204800,同時也是 Panasonic 進軍全片幅相機市場第一台試金石。
圖35
Panasonic S1 快門耐用度達 40 萬次,支援電子快門最高達 1/16000。
圖36
這裡一同介紹 S1R ,這二台外觀上是幾乎是完全一模一樣,唯有型號標示 LOGO 稍有不同,S1R 則多了一個紅字的「R」。
圖37
正面除了這個「R」以外,所有的外觀、按鍵配置完全相同。
圖38
在機身背後的型號標誌,也僅差了一紅字「R」,其餘的外觀設計完全一樣。
圖39
S1R 這個「R」字,相信也是解析度 Resolution 的意義,型號標誌上這個紅色的 R 非常明顯的與 S1 有著差別,除了外觀上,重量上也略差一些,S1 單機身不含電池重量為 899g ,而 S1R 則「略輕」為 898g,這一點的差別也真的沒什麼影響。
圖40
機身上些許的差別並不大,在盒身上也僅差了「R」字樣,內部配件也完全相同,這裡就不再累述。
回到文章索引目錄
= Panasonic S1 規格介紹 =
圖41
Panasonic S1 S1R 開箱 完後,接著來介紹這二台的主要規格,Panasonic S 系列一次推出了二台,一台為主打 4700 萬高解像力的 Panasonic S1R ,以及性能平均的 S1,二台規格有 9 成接近,底下的規格介紹,一次將二台規格一次整理給你參考。
Panasonic S1R | Panasonic S1 | |
---|---|---|
感光元件 | FF 全片幅 | FF 全片幅 |
有效畫素 | 4700 萬畫素 | 2400 萬畫素 |
影像處理器 | 凡納斯影像處理晶片 | 凡納斯影像處理晶片 |
ISO 範圍 | 100 - 25600,可延伸至 50-51200 | 100-51200,可延伸 50 - 204800 |
測光系統 | 1728 點分區測光系統 測光範圍 EV0 - EV18 | 1728 點分區測光系統 測光範圍 EV0 - EV18 |
連拍性能 | 高速連拍 單次/手動對焦: 9FPS 連續對焦: 6FPS | 高速連拍 單次/手動對焦: 9FPS 連續對焦: 6FPS |
連拍續航力 | RAW:大於 40 張 RAW + JPG:大於 35 張 JPG:大於 50 張 | RAW:大於 40 張 RAW + JPG:大於 35 張 JPG:大於 50 張 |
對焦點系統 | 最多 225 點全區對焦 | 最多 225 點全區對焦 |
對焦工作範圍 | F1.4 下 -6EV - 18EV | F1.4 下 -6EV - 18EV |
快門速度 | 機械快門:1/8000 - 60 秒 電子快門: 1/16000 快門耐用達 40 萬次 | 機械快門:1/8000 - 60 秒 電子快門: 1/16000 快門耐用達 40 萬次 |
最高錄影規格 | 4K / 60P / 150Mbps FHD / 60P / 28Mbps FHD / 180P | 4K / 60P / 150Mbps FHD / 60P / 28Mbps FHD / 180P |
5 軸防手震等級 | 機身五防手震,最高可達 5.5 級 搭配鏡頭最高可達 6 級防手震 | 機身五防手震,最高可達 5.5 級 搭配鏡頭最高可達 6 級防手震 |
EVF 電子觀景窗 | OLED 576 萬點 / 100% 視野 0.78 放大倍率 / 120FPS 更新率 | OLED 576 萬點 / 100% 視野 0.78 放大倍率 / 120FPS 更新率 |
LCD 螢幕 | TFT LCD 3.2 吋 210 萬點 翻轉觸碰式 | TFT LCD 3.2 吋 210 萬點 翻轉觸碰式 |
電力表現 | 使用 EVF:360 張(XQD 記憶卡) 使用 LCD:380 張 (XQD 記憶卡) | 使用 EVF:360 張(XQD 記憶卡) 使用 LCD:380 張 (XQD 記憶卡) |
記憶卡 | 雙插卡。 卡1:XQD / 卡 2:SDXC / UHS-II | 雙插卡。 卡1:XQD / 卡 2:SDXC / UHS-II |
體積重量 | 148.9 x 110.0 x 96.7 / 1020 公克 | 148.9 x 110.0 x 96.7 / 899 公克 |
預計售價 | $3699 美金 | $2499 美金 |
表01
.Panasonic S 影像性能特色
圖42
Panasonic S1 擁有 2400 萬有效像素,感光度 100 – 25600,最高可達 50 – 204800;S1R 則是 4700 萬有效像素,感光度 100 – 25600 ,最高可達 50 – 51200。
如果想要感光度表現較佳的表現,Panasonic S1 是較為平均,而講究拍攝風景追求影像細緻度表現,則是 Panasonic S1R 是最好的表現。
圖43.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S1 + S24-105mm JPG 原圖輸出、裁切
圖44.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S1 + S24-105mm JPG 原圖輸出、裁切
圖45.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S1 + S24-105mm JPG 原圖輸出、裁切
圖46.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S1 + S24-105mm JPG 原圖輸出、裁切
圖47.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S1 + S24-105mm JPG 原圖輸出、裁切
圖48.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S1 + S24-105mm JPG 原圖輸出、裁切. Panasonic S1 搭配 Lumix S 24-105mm Macro O.I.S. F4 鏡頭表現出色,解像力與細緻度都讓人滿意。
圖49
簡單測試一下 Panasonic S1 高感光度表現,而在做這測試時,Adobe Camera Raw 尚無支援 S1 系列 RAW 檔解讀,本測試僅以 JPG 輸出,並且在機身色彩預設值下,關閉高感光度雜訊抑止,無法表現 Panasonic S1 最好的表現。
圖50
感光度表現部分如上圖 49,我個人可接受表現約略為 ISO 6400 為較穩定的畫質,而到了 ISO 12800 則細節抹除過多失去實用性。
回到文章索引目錄
.DFD 對比式自動對焦系統
圖51
Panasonic S1 系列,無論是 S1 或是 S1R 都具備 225 點 DFD 對比式自動對焦系統,對焦工作範圍為 -6EV ~ 18EV 之間,當採用 F1.4 大光圈鏡頭,就能達到 -6EV 的低照度對焦性能。
圖52
圖53
225 點對比式自動對焦點,佈滿整個畫面,可搭配相機內的「對焦點區域選擇」,做最精準的對焦控制。
圖54.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對比對焦點的優點,就是在暗處時有著較高的精準度,使用 Lumix S 24-105mm F4 O.I.S. Marco 鏡頭,最大光圈為 F4.0 ,在微光環下,也能獲得不著的對焦精準度。
圖55.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Panasonic 一貫的特色之一 – 快且準確的對焦性能,這一點也在 S 系列上得到優秀的性能傳承,搭配 Lumix S 70-200mm 鏡頭 200mm 長焦段下,獲得快且準的對焦品質。
回到文章索引目錄
.每秒 9 FPS 連拍實力
圖56
精彩的照片通常有二項具備的條件,其一是熟練的攝影觀念與相機操作,其次就是適合的機身做為輔助工具,Panasonic S1 系列,在 AF-S / MF 單次對焦或手動對焦下,機械快門可達每秒 9 張連拍速度,透過每秒 9 張連拍速度下,掌握住精采的一刻並非難事。
圖57.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大多數一張精采的照片,都是透過「無數次的重拍」與「高速度連拍下」所能得到一張最出色的作品,熟練的攝影技術,配上高速連拍性能的設備,更容易一次就成功。
圖58.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除了連拍速度外,也要留意「連拍續航力」,在使用 XQD 記憶卡,S1 與 S1R 連拍續航力有些許不同。
- S1R 為 4730 萬像素,單張 RAW 檔約 66MB,JPG 為 20MB 左右,使用 RAW 檔記錄可保持每秒 9 張速度,拍攝約 40 張。
- S1 為 2420 萬像素,單張 RAW 約 35MB,JPG 約 10 MB,使用 RAW 檔記錄可保持每秒 9 張速度,拍攝約 90 張。
如果沒有留意「連拍續航力」表現的話,很容易因為相機緩衝區過滿,使得連拍速度下降,而失去補捉精采一刻作品的可能,若講究「連拍性能」的話,S1 會相對於 S1R 較有優勢。
回到文章索引目錄
.S1 5 軸最高 6 級優秀防手震
圖59
Panasonic S1 系列,機身搭載 5 軸防手震,最高可達 5.5 級防震效果,搭配適合的鏡頭,可達到 6 級防手震,6 級防手震雖然不算是目前最高級數防手震效果,但是可說是全片幅相機中,防手震級數非常高的一台。
圖60.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左 / 右
防手震能抑止輕微的身體晃動,造成畫面的模糊,若使用「慢速度快門」仍能穩定機身,以達到清晰、銳利的作品,如這這二張照片皆採用 S1 ,搭配 S24-105mm ,並且在 24mm 廣角端拍攝,皆使用 F4.0 最大光圈,一張採用 1/6s 快門速度 + ISO 6400,另一張則是 1s + ISO 1000,我們來看最後的結果。
圖61.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左 / 右
較長的曝光時間,自然降低對感光度的需求,1 秒鐘的曝光時間,畫面依然穩定,同時 ISO 也僅用 ISO 1000 ,就能獲得更好的畫質細節表現,我們可以說防手震表現越好的相機與鏡頭組合,越能獲得較佳的畫質。
圖62.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假設 6 級防手震效果,在 24mm 端使用,約略可達至 1-2 秒曝光時間下,可達到穩定的效果,以此圖為例,在 2 秒鐘的曝光時間「手持 S1 + S24-105mm」下,還可以穩定不晃動,出色的防手震效果讓人感到意外與滿意,而使用 2 秒手持下,最後的感光度僅使用 ISO 640,仍能得到一張出色的手持夜景作品。
回到文章索引目錄
.S 系列 4K / 60P 錄影規格
圖63.
Panasonic S1 系列,是目前全片幅相機中,少數搭載 4K / 60P 的錄影規格,而二台相機在錄影規格上有些許不同,從上圖 63 規格上,可以看得出 S1 錄影格式上,多了 H.265 的壓縮編碼格式,能在相同的錄影條件下,產生較少的編碼率,對於記憶卡速度、容量上的需求較小是另外的優點。
圖64
S1 與 S1R 擁有 4K / 60P / 150Mbps 錄影性能,雖然不是第一台擁有 4K / 60P 的全片幅相機,但是以市面上 10 萬元左右的全片幅相機,能擁有 4K / 60P 錄影性能的主機,目前 Panasonic S1 系列是唯一的選擇。
圖65
如果看起來,似乎 S1 錄影規格更好,但我們要進一步來比較「裁切係數」,如果整張照片是整個感光元件的面,紅框的部分是 S1R 開啟 4K / 60P 所能錄的畫面,約略是 1.09X,也就是 24mm 鏡頭所錄製的畫面,相當於 26mm 焦段下所拍攝的畫面,裁切係數不算高。
S1 採用 4K / 60P 約是藍色框的部分,裁切係數約為 1.5X,約略是 36mmm 焦段下所拍攝的畫面,裁切係數比 S1R 來得高上許多。
PS:但如果採用 4K / 30P ,無論是 S1 或是 S1R 皆是 1.0X 無任何裁切
影片01
第一個示範影片,我採用 S1R + S24-105mm,錄影格式為4K / 30P / 150Mbps的錄製效果,我刻意使用大幅度的搖晃、擺動的方式,來突顯每秒 30P 的錄製效果,是非常不利於這種方式錄影,畫面看起來並不流暢,同時眼睛也會十分疲憊.
影片02
接著第二個示範影片,同樣的拍攝環境與條件,我採用的是 4K / 60P / 150Mbps 的錄製規格,同樣也是採用大幅動的搖晃、擺動,我們可以明顯看得出來 60P 的幀率,在刻意的大幅動的搖晃、擺動,能獲得流暢、平順的影片品質。
影片03
接著這第3 部示範影片,則是採用 S1 + S24-105mm,同時採用 4K / 60P / 150Mbps 所錄製的範例,透過擺動、搖晃、ZOOM IN / OUT ,都能獲得流暢的運鏡效果,也可以參考 ZOOM IN / OUT 時的平順感,也是 Lumix S 24-105mm 鏡頭設計的優點 – 能提供電影鏡頭般平順的變焦操作。
回到文章索引目錄
= Panasonic S1 簡單心得結論 =
.我對 S 系列最初的印象
Panasonic 在 M4/3 領域發展的十分有聲有色,近年的 GH、GX、G、GF 系列,含括了各領域消費市場需求,而且一直都有推出新機,在這幾年相機市場萎縮環境下,確實不簡單,但在 2018 年 Photokina 上正式發表了 S Series ,聯名 Leica、Sigma 二家非常有實力的鏡頭廠,組成了 L-Mount,正式跨足進軍 FF 全片幅市場,著實讓我吃驚。
.全片幅的優點
圖66.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全片幅相機最大優點之一,在於高感光度需求下,畫質仍能保持穩定、一定水準,在 ISO 5000 表現下,仍能獲得出色的品質,也成為攝影愛好者有朝一日會購入的攝影器材。
圖67.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細膩的表現也是另一個追求的目標,以 S1 所擁有的 2420 萬像素,搭配 KIT鏡頭 Lumix S 24-105mm ,在不運用在大圖平面輸出需求,適當的裁切也能有著讓人滿意的作品,不錯的對焦性能更能快速補捉到靈感,可說是機身與鏡頭相得益彰的組合。
.定下 2019 全片幅旗艦標準
圖68
4K / 60P 的錄影水準,在全片幅相機錄影規格,並非首創,但以 S1 / S1R 定價,以及二台的裁切系數 (1.09X & 1.5X) 來相比,Panasonic S1 給足了誠意,想在消費級相機市場中「錄影領域」拿市佔的企圖心相當的明顯。
圖69
對焦、連拍、畫質、動靜態攝錄影,機身周邊輸出入端子、儲存無線性能、顯示介面、操作手感,大層面小細節也都可說盡善、盡美,確實可以說是站穩了 2019 年全片幅相機旗艦指標。
儘管比 Canon EOS R 系列、Nikon Z 系列相比,晚了近半年才推出,對我來說是同一個時期產品,內裝規格不但不輸,甚至超前半個世代,雖然不能確定未來 Canon、Nikon、Sony 在 2019 年是否仍有新的主機推出,或是透過韌體來提昇各方面性能,但就目前規格比較起來,Panasonic S 系列,第一次推出全片幅相機,規格與價格面上,就已經可以讓市場有著更多的期待、競爭。
.S 系列的缺點
圖70
介紹完 S1 特色,也整理了我對 S1 系列的看法,接著來說說我感受到的缺點,第一點「體積與重量」就是讓人有所顧慮的地方。
- 為了講究更好的機身握感與操作性,同時顧及機身散熱,因此犧牲了體積
- 為了更強悍的機身堅固設計,機身採用了鋁鎂合金全壓鑄框架極為堅固,卻也付出了代價 – 更多的重量。
就這二點在未來講究「輕、巧、小」的發展上,是有些背道而馳,我必須說 -體積重量是未來 Panasonic S 系列未來要擔心的部分,確實不少消費者在意重量體積勝過耐用與品質。
圖71
電力表現也是可惜的地方 3050mAh 並不小,但有一點不大夠用,以 CIPA 測試數據,約莫在 350-400 張之間,這數字並不大好看,儘管實際可拍攝張數,會比這數字再高一些,且每個人拍照方式落差很大,無法統一個標準,最後通常 CIPA 還是較為客觀評估方式。
而這個電池續航力表現,我覺得有點不足,應該是採用較大的電力來增進運算性能,如加強對焦速度、錄影計算、LCD 與 EVF 表現,單用一顆電池有可能無法全力使用一整天的操作。
圖72
快門釋放鍵我個人覺得稍輕,在半按對焦下,就整個按了下去的狀況,這一點或許因每個人拍照操作有些誤差,但我會希望快門釋放鍵能再緊一點更好。
圖73.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單次對焦 AF-S 速度是很快,這點與我使用 G9 / GH5s 感受是差不多的,但連續對焦 AF-C 速度上,我覺得還不夠快,特別是錄影下 AF-C 追焦速度不甚理想,我覺得這點上還有許多進步空間,也或許是我手上使用的是工程機,不是最後上市版本有些許落差,但這方面未來是需再觀察、再留意。
.我的體驗與操作方式
最後,我還是想再談一點,我是如何體驗、看待一台相機那些「看不到的優缺點」的方式,那些無法從文字、圖像中感受到的特色,整體來看,Panasonic S1 / S1R 使用起來是愉快、滿意的。
圖74
許多體驗像是「操作速度、流暢度、手感、操作性能、方便性」等等,這些是無法從規格表上解讀出來,似乎常流於「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困境,經常時候我們只能「聽說」,有機會再實際體驗,但這「體驗」,如果不是一個「長時間」的使用,或是處於「原有的工作、拍攝流程」下,往往「短時間且片面的體驗」,很難感受出一台相機更多面向的優、缺點。
圖75
放在我熟悉的「旅行攝影」的拍照節奏下,連續數天的使用,對於一台主機的各項設計,才能有較深的體會,特別這次波蘭行程,我是以一個「副領隊」的角色在帶團,一邊要顧及團員,一邊也要幫忙拍照,還得要拍攝我想要拍的照片,拍照的速度與節奏就要更快、更順手,才能滿足在這樣子拍照條件下,盡可能的面面具到
圖76.
雖然使用時間並不長,真的在手上操作體驗約 12 天的時間,特別是我去波蘭前後 10 天,幾乎天天都以 S1 做主要拍照的主機,連續數天使用一台主機,在各種不同環境,面對不同拍照主題,我都覺得 S1 確實在「操作、使用體驗」上,是讓我感到滿意。
圖77. Flickr 原圖下載參考
還有更多功能,實在無法在短短幾天內做更多的體驗、測試,同時手上的 S1/S1R 也是工程機,許多性能與表現,相信與實際上市的成品有些落差,最後實際的功能與體驗,就交給市場來考驗,以及你親身的使用。
回到文章索引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