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01.
這裡是淡水老街一帶,拍攝當時天色不錯,雲層有淡淡的漸層,又有著金黃色的夕陽,在連日來陰雨不斷的台北,這樣子的色可是少見,於是拿出相機順手多拍了十來張,回到家整理了一下照片還算滿意,看到照片能讓我回想當時美景是如何。
但可惜的是,這張照片並非單純有台好相機,或是熟練的攝影技術才做得到,我的相機是使用Canon 5D3,記錄格式是 RAW 檔,同時採用了 Adobe Lightroom 來修行修圖、處理後才有這張照片,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簡單的觀念,為何我們需要修圖,才能有這張照片呢?
圖02.
我們為何要修圖,基於一種「不得已」,這不得已是當風景反差極大,且相機動態範圍不夠寬廣足以將整個 “極亮與極暗” 的細節「一次補捉」,這裡談的 “極亮” 指的是遠處的夕陽,而 “極暗” 指的是照片下端小船的部分,相機動態範圍無法在一張照片將二者兼顧,經常顧此失彼。
於是我們必需得透過修圖來加以還原最接近現場所見,或是期待的美景。 上圖01分別是三張不同曝光數據所拍出的照片,由於進光量三張皆不同,各能保存一張照片中不同亮、暗的區域,接著我們分別來討論
圖03.
當EV-1 這張,留意圖中藍色圓框的部分,我們發現能保留住天空中最亮的夕陽部分,以及次亮的雲層部分,但由於曝光量不足的關系,使得風景中較暗的區域幾乎死黑成一片 (紅色框的部分),這並不是我們想見到的。 反之當EV+1時,曝光量變大了,照片下方被較暗的區域雖然是看得見了 (如藍色圓框的部分),但我們也失去了金黃色的夕陽,以及整個雲層過亮也不是當時所見的。
那好吧,我們既不要減EV值也不要增加,就是上圖02中間,就顯得失去特色,極亮的夕陽也留不住,照片下方較暗的小船看不到、遠處的建築物也不明顯,似乎中間這一張也沒有特點。
圖04.
這時我們都會希望,是否能留住極亮的夕陽呢? 同時也將下方較暗的區域也留住呢? 基本上你在當時是作不到的,為什麼呢? 因為你在當下無論你如何調整相機,都只能對整張照片的亮、暗進行調整,無法局部調整某一過亮、過暗,這時我們必須透過修圖來加以調整。
圖05.
所以,我拿圖02、圖03,曝光量 0EV 的原始RAW 檔來修圖,透過 Adobe Lightroom 來修圖,上圖即是修圖過程結果。 透過「亮部、白色」來對照片中 “局部過亮的部分” 進行調整,將太亮的雲層、夕陽給調暗一些,雖然是調暗些,但不影響照片其他地方。
接著再調整 「陰影、黑色」,來對照片中 “局部過暗” 的地方調亮,同樣的這動作只是調整照片稍暗、過暗的地方給調亮一些,這並不會影響我遠處夕陽,以上這兩個動作是修圖過程中極重要又簡單的步驟,簡單幾個動作就好了。
[線上課程終生看] 10 堂課 940 分鐘攝影入門全解析 + 480 分鐘 LR 編修入門,限時特價 $6990 點我報名
接著,我們把「EV -1 、0EV、修圖、 EV+1」四張分別放在一起比較就十分明顯。 EV-1 是為了保留遠方夕陽細節,EV+1是為了保留照片下緣的細節,但這兩張照片卻只能顧得了照片局部美景,卻失去了另一些,而 0EV 似乎介於兩者中間,但也無法兼顧照片照片較亮、較暗的區域。
記得,你無論怎麼調整光圈、快門與感光度,是調整「整體照片」的曝光量,照片不是一起變亮 (EV+1),不然就是一起變暗 (EV-1),但透過修圖,軟體能讓我們局部處理照片中稍暗、稍亮的區域,這一點是當時你無論如何操作相機是作不到的,而這正也是相機的限制 (動能範圍不足),也是當時拍照技術的限制 (如你沒帶腳架、減光鏡、黑卡等加以運用)。
相信看到這裡,大家會懂一個簡單的觀念就好,無論你當時怎麼操作相機,基於相機硬體限制與拍照情況的限制下,你只能「整體」調整照片曝光量來調整明暗,經常顧得到這邊,卻失去了另一邊細節,這時只好透過 0EV 拍出個稍微均衡的照片,回家使用修圖軟體「各別」修照片太暗、太亮的地方,就能解決相機動態範圍的不足,以及當時沒帶更多攝影器材的限制。
本篇聊攝影到這告一個段落,而這篇只是「為何我們必需要修圖」系列文章之一,希望大家能支持、期待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