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潮家 - 電子防潮箱,春季團購,價格下殺,加䁬 LED 感應燈 - 點我來填單

01圖01.

 

一、前言
     上面這張照片是 2012/12/24 平安夜晚上,在信義商圈新光三越 A11館前聖誕樹拍的夜景,透過 M 模式拍攝,採用 RAW 原檔輸出的原圖,可以說是一張有紀念價值的照片。

     我覺得有其價值的原因在於,過了數年後回頭來看,讓我回想起拍攝這張照片當時我在做什麼? 在哪裡工作? 發生了什麼事? 又為何來拍這張照片,一張照片價值,絕不是從所謂「符號學」的角度來解讀,找出從照片裡頭中的元素,並且加以詮釋如此而已。

     該照片就像一把勾子,透過我們雙眼直達我們腦中,找出解讀這張照片所需的「後設知識」,我剛上面談到的幾個點 (如看到照片讓我回想這時的我是什麼樣的生活) 就是後設知識的一種可能,這部分我在其他篇文章已經稍微提過:

[影哲學04] 我思.故我在嗎?

[影哲學05] 記錄真實.自述者與他者的詮釋

[影哲學06] 小談對照片的解讀

     上面這三篇是有順序的,有時間不彷三篇都可以看一下,不長,都是短篇,若真的比較沒空的話,或許可以看影哲學第06篇,該篇文章的結論是說:一張照片解讀是帶給當時人最多的線索,而非是從符號學角度解讀照片中每個元素所代表的意義,這樣子解讀照片價值是太過狹隘。

     這篇其實並不是要延續這主題繼續往下寫,而是想先說一張「值得紀念價值照片」的意義在哪裡,既然認同上述解讀照片價值的方式,又同意照片是值得紀念一輩子,那麼我們就該對這樣子的照片下點功夫,去要求我們拍照時的細節,來對這重要價值的照片給予更細緻的呈現。

 

 

二、觀看的方式
02圖02.
     一般我們看照片,都是以縮圖來看,也就是一次看到整張照片的樣貌,當大致看完後就跳到下一張照片,偶爾會放大照片來看裡頭的細節部分,當用滑鼠放大,或是點擊「+」後,看了幾個照片不同的角落後,我們就認為看完了這張照片。

     當然,我也是這樣,對於一張照片的用途、觀賞方式也是如此,但前言我們有提到過,如果這是一張值得紀念照片,我們大多會用較繁瑣的方式來拍照,如上腳架、使用黑卡等方式,這些動作都是力求照片細節更加精緻,也更給予照片未來更高的回憶價值,如果你也認同,一張富有各種價值照片,應該要更加用心、認真的來創作,如果如此,那麼我們就更應該在拍照時小細節上更要求。

     如果你自認對細節十分在意,從在外頭拍照的一連串動作,就看的出來你在意的程度是否等同於你外在的動作、習慣等,如果方式、習慣並不正確,那麼也很難相信你真的對照片的細節有在意呢。

[聊攝影43] 專注對於細節的追求

 

03  圖03.
     當我們放大照片 200% 來看照片細節,沒想到竟然發現照片竟然模糊!? 為何上了腳架還會有這狀況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是因為當我們用手指按下快門,相機機體會稍微震動,此時解決方法很簡單,不是用快門線,就是使用倒數計時方式,盡可能避免外力來讓相機震動。

     除此之外會影響照片輕微晃動的原因,那就是鏡頭上的防手震鏡片,有時會因判斷錯誤而不斷運作造成的影響,另一點原因則是「反光鏡」,當按下快門後反光鏡掀起、落下都會造成照片輕微的影響,相機可以設定「反光鏡預鎖」的功能來克服這問題。

 

04圖04.
     當我們一一的設定好相關影響變數時,接連拍了三張,卻發現問題仍然一樣發生? 當時能想、能做的全都做了,怎麼還是無法把畫面拍的穩定、清晰呢? 這一點當時怎麼想也想不到。

     拍了幾張後才發現:原來站的地方因為人多,人來人往,天橋有些晃動的原因,無論我怎麼拍,總是畫面細節無法拍的更精緻一些,而重點在於,當下你拍照時是否每拍完一張就放大來看照片有無讓自己不滿意的地方。
05圖05.
     重點在於,你在外頭拍照,有沒有放大照片看細節的習慣? 如果沒有,就算當下拍的稍微失敗了,你也不會發現有什麼缺點,更何況是那輕微的晃動。

 

06

圖06.
     放大看也要盡可能的放到最大倍率來檢視,從圖04可以比較出來,那細微的晃動,必須要透過放大到極高倍率才能看的出差別,若只是放大隨意著看,或是放大倍率並不足夠,那是不易看的出差別的。

 

三、結論
      我在教初學者拍照,第一堂實拍課,我就不斷的要求初學者一個習慣,每看一張照片,都要練習把照片不斷的放大來檢視,才知道對焦有無準確,以及快門夠不夠足速來穩定畫面,當你在意照片的品質時,拍照小動作卻沒有養成放大檢視的習慣,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回家發現照片對焦沒有準確,或是有其他的問題發生,而照片又不能重拍,就會造成許多遺憾。

     以這例子來說,發生這些許晃動影響,總共有防手震鏡片、反光鏡震動、手是否有用快門線,以及現場因素 – 天橋本身就會晃動等四個因素,一開始腳架架好,用了倒數計時拍照來取代快門線,同時也把反光鏡預鎖功能開敵,拍了幾張後發現照片細節並不滿意,後來想起來防手震鏡片有可能會有誤動作而影響,再把防手震功能關掉,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最後才感覺到腳底下天橋在晃動,並不是相機操作與設定的問題,但拍攝當天是平安夜,整個信義商圈人十分得多,不可能等到人全走光了才拍照,於是只能將就當下拍到最好的品質,無法要求最美、最好,但如果你拍照都不會要求細節,很可能拍完就這麼結束,回到家後也僅是透過縮圖來觀賞照片,一些拍照上較精巧的功夫很可能一輩子也學不到,十分可惜。

     「魔鬼藏在細節裡」,不免俗的帶上這句常聽到的話,事實上也是如此,對於細節的要求與專注,才能發現看似完美裡的缺失,並且設法在有限的可能下最做最多的改進,在本篇例子中,最後屈就於當時拍照環境的限制,對於這張作品僅能做到如此,儘管作品不是心中最好的表現,至少能養成好的拍照習慣與方式,那麼面對下一次拍照機會,你才能把握更多讓作品更加完美的變數,讓自己更加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