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潮家 - 電子防潮箱,春季團購,價格下殺,加䁬 LED 感應燈 - 點我來填單

01.jpg圖01.

一、前言
      賀禎這篇又來再談一個觀念,而這觀念其實賀禎之前已經寫過一次了,可以先參考底下這兩篇:

[聊攝影09] 什麼是單眼鏡頭 「等效 焦距」與換算

[教攝影35] 什麼是 等效焦長 與 成像圈 FF 與 APS-C 差別

      為何會再寫一次呢? 因為覺得前兩篇對於初學者朋友,可能有些艱澀難懂一些,今天透過比較輕鬆的主題,漂亮的場景,採用兩台不同規格的相機,並且同時採用 Canon EF 50mm 鏡頭,透過生活化的例子,來為大家重新介紹幾個常聽過的名詞,如 “FF 全片幅” “裁切因素 Crop Factor” “等效焦長、倍率” 等名詞。

 

二、快談 “感光元件” 的差別

1. 感光元件規格

02.jpg圖02.
      再進入本文前,我們先簡單比較一下感光元件的規格差別。 FF (Full-Frame) 全片幅相機,指的是感光元件面積 Size 與傳統底片一樣大,實際的規格為 35mm X 24mm,目前市售常見機種為 5D3 / 6D / D800(E) / D610 / a7 (R/S) 等。

      而 APS-C 全名為 (Advance Photo System – Type C),其面積 Size 分為二種,一為 23.6mm X 15.8mm,如Nikon、Sony、Samsung等都是此規格。 另一規格為Canon 所採用的規格為 22.3mm X 14.9mm。

      上圖 02 可以比較得出來 APS-C 與 FF 面積有著十分大的差別,當然這層差別不只是會影響畫質,同時也會影響我們使用鏡頭所拍出來的效果。

 

[教攝影55] 再談什麼是等效焦長? 什麼是 Crop Factor?

2. 感光元件與成像圈 (Image Circle)

03.jpg圖03.
      有沒有想過,鏡頭是 「圓」 的,為何拍出來的照片是四四方方的呢? 當然你會說 “感光元件是四方形的,當然照片是四方的” ,你說的沒錯,而透過鏡頭聚焦在感光元件上頭的 “影像” 一開始可是圓形而非方形,而這個 「圓」 我們稱之為 「成像圈」,指的是形成影像的圈圈。

      而不同感光元件大小,在同一成像圈底下 「所佔的面積」 自然不同,如上圖 03 所示,FF 感光元件比 APS-C 面積還來得大,在綠色成像圈所佔的比例自然就大上許多。

      而 APS-C 面積較小,在綠色成像圈佔的比例也小,差不多就是紫色成像圈內的範圍內。

 

04.jpg圖04.
      如此一來,跟圖 01 來比較,就能知道,同樣是 50mm 的鏡頭,站在同樣的位置,採取一樣的構圖,因為感光元件面積不同,佔成像圈的比例不同,拍出來的照片也不會一樣。

 

05.jpg圖05.
      從實拍中就能證明這一點,維持攝影師與 Model 之間的距離,相同的構圖,用不同的相機拍攝,皆採用 FF + 50mm 鏡頭,就能發現 FF 所拍出來的照片,比起 APS-C 的照片,兩兩相比就差別十分得大。
三、裁切因素 Crop Factor 與等效焦長
1. 裁切因素

06.jpg

圖06
      我們了解 FF 與 APS-C 面積不同,在成像圈所佔的比例不同,拍出來照片範圍也就不一樣,那麼我們做個簡單的實驗,若我們把 FF+50mm 這照片,將中間屬於 APS-C + 50mm 的範圍給 “裁切” 出來,就如上圖 06 。

 

07.jpg圖07
      不難發現,其實 FF+50mm 裁切出與 APS-C 相同面積照片,就等於 APS-C+50mm 所拍出來的照片,我們可以說在相同鏡頭、焦距下, APS-C 所形像影像的範圍,即是 FF 中間加以裁切出來的結果

 

08.jpg圖08.
      如果我們將 APS-C+50mm 的照片 “疊加” 在 FF+50mm ,我們就能證明,相同鏡頭、焦長下,APS-C 即是 FF 局部面積裁切的結果。

PS :可以看得 Model 身體有些接不合,因為兩張身體姿勢有些不同,同時相機架於腳架上有些誤差,難以完全精密的去控制等等諸多因素所造成。

      如果你是 Nikon 全片幅的使用者,不彷進到相機設定,可以將 DX 相容模式打開,你就會發現此時拍出來的照片,即是 FF 下所進行的裁切後的結果。

 

2. 等效焦長與換算倍率

09.jpg圖09.
      如果我手上有 FF & APS-C 兩種規格相機,我又該如何拍出相同構圖的照片呢? 這時你只要準備一顆 30mm 左右的鏡頭給 APS-C 相機來拍攝,就能解決這問題嘍,如上圖 10 所示,當APS-C 採用30mm 的鏡頭,就能拍出 FF+50mm的一樣範圍較大的照片,而不會只是女孩局部的特寫

      換句話說,你在別處常看到的 “等效焦距” ,指的是若你拿 APS-C+30mm 所拍出來的照片, “相當於” FF+50mm 所拍出來的結果,我們常會這麼說:

      「APS-C +30mm 拍出來的畫面 “等效焦距” 為 FF 片幅下採用 50mm 的效果」

 

10.jpg圖10. Canon 650D + Sigma 30mm
      上圖是 APS-C+30mm 所拍出來的照片,那如果我改拿 FF 全片幅相機,該使用多少焦長的鏡頭才能拍出來一樣的畫面呢? 這裡有個換算的小技巧,我們稱為「轉換倍率」。 如果你拿 Nikon / Sony / Samsung 等 APS-C 規格相機,那你手中鏡頭為 30mm 鏡頭,那你需要將 30mm x 1.5 = 45mm ,在 FF 全片幅相機,拿約 45mm 鏡頭,就能拍出一樣構圖、畫面的照片。

 

11.jpg

圖11. Canon 5D3 + Canon EF 50mm
      如果你是拿 Canon 700D/70D 等機種,就該是 30mmx1.6 = 48mm ,雖然本篇採用的是 50mm ,但與 48mm 相去不遠,稍有些不同也是誤差範圍內。

 

12.jpg圖12.
      並不是說使用 APS-C 相機就會比較吃虧,而是兩種系統的相機,搭配鏡頭的概念就要有所調整,只要了解一點,若你是使用 APS-C 的相機系統,若同時又有 FF 全片幅相機時,為了拍出相同畫面、構圖,搭配的鏡頭就要有所不同。


四、結論

13.jpg圖13
      其實這篇已經有些老生常談了,賀禎之前也寫過二篇簡單為大家介紹過,但前二篇有些複雜且例子並不是那麼生動有趣,於是再寫了一篇,重新幫大家介紹不同感光元件下,有著不同的成像圈範圍,最後影響了不同的構圖,而為了要讓種系統有著一致的構圖,於是介紹了等效焦長與轉換倍率

 

14.jpg圖14.
      但也有前輩說過,其實如果你只有一種系統,並不會同時擁有 APS-C&FF ,且 “同時帶出門拍照” ,其實你根本不用管換算倍率、等效焦長這問題,你只要知道你手中的系統,要拍什麼樣的畫面,該採用多少焦段的鏡頭就好,這樣子你的煩腦會比較少一些。

      事實上賀禎也這麼認為!

      賀禎我有時會採用雙機作業,一台是 APS-C 的 Canon 7D,另一台則是 FF 機種的 5D3 ,我手上的鏡頭有 24-105mm F4L / 70-200mm F4L / 55-250mm / 18-270mm..etc 各種規格不同的鏡頭,這時我考量到拍攝目的,可能會拍多遠、多廣,又會是在什麼情況下拍什麼鏡頭,為了不希望焦段有疊到,這時等效焦長
、換算倍率才是適合我去思考的問題。

      我希望我近距離以遠距離都能兼顧到,這時我會 5D3+24-105mm 拍近距離,會採用 7D+70-200mm拍中、遠距離,整場活動下來就不用更換鏡頭,也能顧到機動性,如果我不種得等效焦長這問題,那麼就有可能是 5D3+70-200mm & 7D+24-105mm ,這樣子組合焦段重疊性太高,變成要廣不廣 (7D+24mm確實不夠廣) ,要遠不遠 (5D3 +200mm 也不夠遠) 的困境。

      本篇教攝影到這裡暫告一個段落嘍,希望能重新讓你認識不同單眼相機系統中的「等效焦長」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