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01.
記得有位家教學生,第一次見到面聊到他過去學習攝影的經驗以心得 (其實每次都會聊這話題) ,他談到:
我跟一位朋友,差不多的時間買單眼,我們蠻常一起出去拍照,但不知為何…,他拍的總是比我好看,朋友也大多覺得他拍的真的比較好看,感覺他玩的比我多,不曉得是不是他相機比我好的關係…。
這時我就問到,怎樣叫作 “拍的比你好?”,希望他具體一些,他接著說:
就…,他們照片看起來,就很…,接近真實的感覺,跟現場看到的比較一樣,就看起來很舒服的感覺,我也參考他的拍法,但就是拍不起來那種感覺,是因為他用中階相機,我用入門機的關係嗎?
說的模模糊糊的,只能約定好下次上課,帶他朋友與他自己拍的照片,我才能了解他說的是什麼意思,隔了二天上課,他帶了筆電與照片,我看了看…,原來他跟他朋友拍的照片最大的差別,只是 “曝光值” 的不同而已,如上圖 01 所示,不同的曝光值,照片看起來亮、暗有差,他朋友會擅用曝光補償,而他不懂得使用,自然他朋友拍出來的照片,能因現場情況做調整,拍出較讓人滿意的照片。
[線上課程終生看] 10 堂課 940 分鐘攝影入門全解析 + 480 分鐘 LR 編修入門,限時特價 $6990 點我報名
對於已懂攝影的人來說,只要曝光補償調整一下就好,對於不懂攝影的人來說,就會用許多形容詞來描述肉眼所視的差別,如 “接近真實的感覺” “看起來很舒服” “接近肉眼所見的”…etc,這不能怪初學者,也很正常,就像我們形容味覺一樣,會用各種方式來陳述我們感官的享受。
這種現像,在耳機興趣領域也有類似的狀況,會有人說 “這耳機有肉味、竹味” 等形容詞,還是從專家口中說出來,就像攝影領域一樣會有人說 “這鏡頭發色濃郁、奶油般的散景” 是一樣的意思。
我反對這樣子,把一件單純的事弄得更複雜,有太多東西可以學了,實在不需要在這種層面上大作文章,肉眼看到的感受確實難去理解與表達,可以盡可能的平鋪直敘的說明,相信應可能讓最多人理解。
比喻、形容詞,是為了讓我們溝通更清楚,並不是讓一件單純的事弄得更複雜,是否可以少用的形容詞,讓我們討論更加簡單明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