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訪攝影愛好者夢想的攝影聖地 - 冰島,又能邊玩,邊學會拍照,歡迎你的加入  - 點我加入 line

°eRa1IRNA]‥aAA1q.l¥t.a

承(卷1)上一篇接下來

二、對於理論原本的想像

        每一個理論都提供一種看法,我不斷的思考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過去我每次聽到總是用我習以為常的 框架來解釋這句話的意涵是什麼,我曾經這麼解釋它:

 

「理論有他不能解釋的東西,但它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為起點,最後看到理論可能的樣貌,透過看見理論的樣子,所以我看到了問題的解答」


 

        但我知道這樣子的說法,也不過是另一種框架下的解讀,在一次與他人交談的過程中,我脫口而出一句話時,我猛然覺得我那句話
說錯了,並不是言不及義或是措詞、組合錯誤,而是我深深覺得我那句話,當我說出來給對方,甚至給自己聽到前,我心裡頭真的覺得那句話是前半秒耳朵聽到的答案。

 

() 問題的背後總有問題

當我說出來時,腦子還不斷的組織、協調我要把這話說清楚,還來不及處理我這句話到底對還是不對,也就是那電光火石煞那我仍無法對於我即將說出來的話作一反思的行為,直到我耳朵完整的聽完我說的話,同時大腦再進行比對的過程後,我突然發現「為什麼我會說這句話,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才回想起來鍾老師一直上課、開會談到的一個概念: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背後的理由、原因是什麼? 是什麼樣的可能讓我說出這句話。

 

此時此刻,我對另一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會那就是
「問題的背後總有問題」而後一個問題未必與前一個問題有關,同時後面的問題也不一定比前面一個問題更來的深奧,那是因為自認知語言學的觀念告訴我,接下來的會比前一個來得深奧難懂,我了解並引用舞台前後台的觀念來形容「問題(前台)背後總有問題(後台)」,同時後台忙碌的狀況絕對比前台觀眾看得來的複雜得多,於是當我說出「問題背後總有問題」,無形中語言的使用制約了我。

 

對於這句話意義的想像與理解。當我想到這例子時我又回想到鍾老師提收音機的例子,看似簡單的構造,實際上裡頭是複雜的電線與電路板組合而成,同時我又會想到,鍾老師說的
收音機並不是我腦中的收音機,而形容功能正常的收音機背後複雜的線路,伴隨著意涵也絕非是我腦中那
複雜的線路而已。

 

每一句話背後都有一個深厚的知識觀與世界觀,讓我說出這句話並只不是我想說而已,每當遇到鍾老師的問題,還是那句話
你為什麼要這麼想呢? “  每次聽到我總以為鍾老師要我多想深一層的問題,但現在我猜想並不是僅僅如此而已,而我現在想到一個答案是:我必須重複的想了又想,找出我為什麼 不會說出別句話而會挑這句話說出來的原因是什麼?

 

() 分類,是人生重要的課題

        當別人問我早上吃了什麼,我可以說一瓶咖啡與一塊麵包,我應該要想的為何不是說一塊麵包與一瓶咖啡,又為何不是說「隨便吃吃而已」,現在這句簡單的對答對我來說變成了一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選擇的哲學(?)的問題,心中準備回答問題時會有十句話的選擇在口代,會先分類那些該說與不該說,再進行挑選一個適合當下的話語說了出來,(在這資訊處理典範的思維下,我還是線性的思考)中間先還不論抉擇,而是先進行了分類。

 

最近一段時間,我開始慢慢注意到「分類」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深奧難懂的問題。我認為「分類」是人類符號、文字、意義、知識進步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心裡運作機制,因為「有差異才會進行分類,有分類就會有意義」。也許在分類前就要先觀察,雙眼觀察才是感官接受到光線剌激的第一步,但選擇看到什麼與忽略什麼,就是大腦接受到電子剌激訊號前最先處理的動作.

 

基於上段的推論,我認為雙眼觀察是第一步,但訊號進入腦中被大腦接受與否就是種「分類」的過程,也許分為極度重要、重要、尚可、待處理,但是這就是種分類的行為,被分做為那些──可被馬上認知辨識的體內電流訊號──再告訴大腦「我看見了什麼」再去思考看見的東西是什麼,再從多樣看到東西再加以分類,這就也這進入了「理性化」的討論範圍。

 

(其實打到這裡,我又想問我自己,是有差異才分類? 還是先分類才有差異?)

 

 

() 斯斯有兩種,意義有三層

        為何有分類就會有意義? 因為不同的東西有了差異,我就可以應用各種的工具來為差異的兩者作描述。如物體A絕對不是三角錐,物體B是液態是不固定。AB兩者我選擇了不同的syntax來描述,這裡產生了第三層的意義。

 

第一層的意義就是形容AB為何,句子身形成了第一層意義

 

第二層意義就是比較兩句話選用的詞組 “類別” 不同,如形容A我使用 “絕對”不是” “三角錐,我也可以使用下面另一句話來表描物體A

 

「物體A絕對 是 非三角錐」

 

        透過不同的語法結構,僅管看似意義不變,至少形容A不是三角錐這狹小的空間意義不變,但這兩句話所排除、包含的意義就有了很大不同的空間與空間內部的類別。

 

第三層意義就是「差別」的意義。A不是三角錐,而B是液態,如果分別描述(如第一層意義),也是具備各自的描述解讀,其實第一層的意義是再把句子解構進行捉對比較,其實還是藉由差異來產生意義,但將兩個不同的客體作比較,除了更複雜的系譜比較外,還有什麼是忽略掉的?

 

透過這三層的解釋推論,對於「有分類就有意義」這句中的意義,我作了下面定義:意義無法單獨存在,意義是差異中的比較得出的結果,個別獨立存在毫無目的,僅是點與線複雜的組合而已。

 

我知道這些可能是我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意義的意義,但前後者解釋不同。前者是名詞是一段、一組的靜態描述;後者是動詞,意義是種「過程」,如果今天有一「符號、語句」能更傳神的包含探究意義的
過程,那麼就不會用如此繞舌的方式說 意義的意義是什麼意義

 

我是這麼去試著解釋我怎麼看「有差異才會分類.有分類就會有意義」,也說明了我這裡談的意義,具備了兩種性質,一種是最後差異比較後的結果,另一種是探究的過程,而接下來才是另一個我最後想討論的,我對於 理論是如何提供一種問題的看法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