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圓「冰島環島」之夢嗎? 精緻旅行團行程,賀禎禎親自帶你造訪冰島 - 點我看行程

IMG_1420_resize.jpg
【黑洞.】

      最近有機會把原本的興趣放進論文裡頭,把之前一直在觀注的議題給捨棄了。對我來說有一點可惜,也感覺到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到底做研究還在學習的階段,試圖跨領域來看看自己想做的題目,真的很難,同時時間不允許才是最大的挑戰,只好,無奈的把忙了二個多月的東西暫時放在旁邊吧。

     而現在手邊的東西是什麼? 開始把所有知道的、想過的、看到的、體驗的那些零零總總放在心中,回頭想,攝影,到底對我來說是什麼角色?  這是個很多玩攝影的人都會想的話題,每個人都有一套攝影經放在防潮箱裡放著,跟那些相機一起好好的儲在裡頭。 為何說是放在防潮箱裡? 有些人就怕被人挑戰了自己心中的攝影聖經,這挑動了他心中宇宙生成的原理與平衡,所以放在防潮箱裡就防止受到他人價值的挑戰,有這麼一點昧道。

相機是我的筆,軟體就是顏料。
選擇一個自己想要跟的路去做,中間開始作有限度的詮釋。

     我的路一直沒有轉過,就現在為止還是同樣的方式去做我對攝影的看法。不要被攝影意義挶限了自己的想法與生活。 就人類學現今較新的哲學典範是重新看待物與人間的關係是什麼,物性,由人所發堀與應用的價值,在不同的文化情境時間下,有著不同的意涵,這些意涵與其它事物產生了差異,進而有它的價值。不要忘了,這些意涵是由人所加諸的意義與價值,而這些卻也是由物性所呈現出來的當下意義,這裡頭,人,才是最重要的行動者、詮釋者。

     石頭不會因為時間改變更決定了他的意義與意涵,但卻會因人對它的改變所帶來的差異與價值。一顆老樹随時間改變的是他物理的形態,由人的加工轉變成另一種差異價值,本質上它是沒有變的。變的是人,看待他的方式,與他的互動。

     攝影也是如此。自始自終他總有那些表現的方式,不同的人採取的觀點有不同的方式,不論是如何的轉變,它,始終還是一樣。調整好你現有的相機,按下快門,產生了意義,不論是底片的化學變化,或是感光元件的01跳動,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樣的,不過人才是唯一不變事物中會有不同意義詮釋的行動者。

     不要再爭什麼是攝影的原意了,也不要搶些什麼框架優勢去解讀美學的價值在哪裡。重點在於,人,才是意義行動的主體,怎麼去運用這項攝影,這複雜一連串行為帶給人的無限可能,時時把自己放在心中,而不要過於被動的去追別人眼中的攝影、別人心中美學的價值。


按下快門是一 生命與世界互動   種種複雜交織的 “浮現”
     就攝影,我漸漸改變了對它的看法。變的是我,攝影不變。呈現的方式與處理的過程,一切還是與我生命中所變動與不變相緊密的結合著。放下相機一段時間,我好好的看待手與快門間最後的關係結合,也就是相片的本意究竟是什麼意思?

     過去的我,基於連作的精神,每次的攝影過程結束後,要把照片,作品,設計為一連貫作品,不論意境意義為何,總之,那天,那時侯,那地,就是那一張張照片想要組合的。如果把攝影當作那天的行為與過程的具體表徵,那麼我不過就把攝影放在我一天一地一時一刻想要作的東西,像是一種先驗存在的觀點,視攝影如知識般,獨立存在於生命過程之外,一超然客觀的他界,唯獨我有與它互動時,才會在另一個空間,獨立與自己與攝影之外的第三者空間,才有作品存在的意義。

     如果攝影是我生命中的全部,在某時的機緣下,取了世界的某一景,在什麼情況下,我再加以染色與加工,以表現我當下,現在的心情。 有點這麼意思去看。 不論哪天我帶著相機出門,都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展現,不要問為何那天要去那裡,而要想那天的情況下什麼樣的機緣讓我按下了快門? 不是用20mm去取一個日落,而是用70mm去取那殘缺的角,那時,拍下的素材就是我當下身心與世界激盪的一種「浮現」。

     對,採取 Foucault “浮現” 的觀點來看,那天某一張照片按下了快門,絕不是當下心血來潮而按下的衝動。自我拿出相機,從防潮箱裡拿了出來,前一天計畫去哪取景,到了定位,時間差讓我改變了取景的念頭與方式。地點也改了,自陽明山往下騎到了淡水,為何不是一紅綠燈檔住了我的路線讓我轉彎了呢? 每一張照片都是所有可能機會一一的累積的過程,在某個時間點加以「浮現」了出來。為何是在那時按下了快門我不知道,我卻能告訴你我對當下所有種種的可能,看似微不足道的理由都是促使我按下快門的機會。

     也許,一通電話讓你分心了,少拍下一張前一會你所凝視的視角,可能吧?  為何當下不會響起一通電話? 是為了促成你快門下的結果


上色與加工.具體的表徵
     是的,我不再把攝影純然當作一種儀式性的行為了。我不再急於呈現那時的心情了,因為那天的理念,已經在我生活行動中一再的上演,形成我每日的生活、每一個我對世界、生命、生活的看法了。哪天拍的重要嗎? 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天種種機緣累積後加以 “浮現” 後按下快門,不在乎拍了什麼,因為上面一連串的所有,是為了今日心情具體的表徵,可以讓你看到我現在念頭是什麼。

IMG_1419_resize.jpg
這張,你看到了什麼? 至少不會與我當時.現在一樣。
     
如果攝影是我的生命美的表現與理念的具體表徵的可能,那麼無時不刻我都希望你能了解,按下快門當下的我已經離開了,現在才是具體的在場,而將種種浮現累積取下的景,是給我為你溝通的工具。照片內容才是媒介,不是你所看到的畫面,內容是 “媒介” 不是訊息。而現在此時的加工,上色,將過去已經走遠的我與現在的我再一次的作整合,妳可以看到三天前、三周前的我,至少一部分的我,也就是按下快門的我;同時另一刻,是為這世界上點心情染料的我,活生生又鮮明,一個我離妳遠一點,另一個相對近一點,妳看到這張照片已經又不是當下的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