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圓「冰島環島」之夢嗎? 精緻旅行團行程,賀禎禎親自帶你造訪冰島 - 點我看行程

01.jpg  
圖1.

百篇教學下載BANNER

[基礎數位攝影教學] 帖子4 數位相機採購建議 - 同篇加映對於「相機器材」的反思
[基礎數位攝影教學] 帖子4 數位相機採購建議 - 同篇加映對於「相機器材」的反思 [基礎數位攝影教學] 帖子4 數位相機採購建議 - 同篇加映對於「相機器材」的反思
[線上課程終生看] 10 堂課 940 分鐘攝影入門全解析 + 480 分鐘 LR 編修入門,限時特價 $6990   點我報名

 如果沒看過前三篇教學帖子,缺乏些基本攝影ABC,我猜可能你會看不大懂,所以,還是建議一下,回頭看一下前三篇

[基礎數位攝影教學] 帖子1 學會光圈,控制影像清析程度
[基礎數位攝影教學] 帖子2 學會快門,抓住感動的一刻
[基礎數位攝影教學] 帖子3 光圈 + 快門 + Your Sense = 作品

楔子
  

這一篇其實很久前就想寫的一篇,目的是希望分享一些如何選購一台適用自己的相機,本來當初的念頭是照許多網路上許多分享的心得去寫,教導選購具備有「光圈先決」、「快門先決」的機種,加以練習就能拍的好照片…etc這類的心得分享。


但我發現,光是教朋友、家人調整 “快門” 這檔事,其實對許多人來說是有困難的,難處有二:

1. 真的聽不懂,什麼是快門? 另外對他們實際上在拍照的時侯,有什麼幫助?即使花費點功夫跟他們說「只要把快門調高,那麼人就不會糊成一塊,如果快門調高畫面變的太暗,把ISO值調高就好。」光是這麼簡單的操作過程,他們也不覺得,實際上拍照有什麼幫助。 (題外話,光是 “快門” 他們就不懂了,更別提在拍照有何必要性)


2. 另一個難處是說,大多數人總認為自己不是專門玩攝影,不需要學到這些東西,也因為「快門」「光圈」對他們實在太陌生,並不像是「熱水器」「電磁爐」一樣在生活處處可見,同時那麼常用。對他們來說,只是希望相機拿出來,按了就好,並不需要買功能太多或太好的相機,實際上他們不容易理解,功能太多不見得是壞事,只要選擇1~2個重點買就好。

[基礎數位攝影教學] 帖子4 數位相機採購建議 - 同篇加映對於「相機器材」的反思 
一、先了解「功能多」與「規格好」的差別

   除了這兩點外,最重要的還有一層誤解,當我們說功能好的相機,其實有兩種意涵,一種是相機「具備各種功能」,能拍出各種特效,如魚眼效果、模型效果,或是全景接圖;另一種是指相機「硬體」規格好,如具備P/A/S/M等功能,或是光學變焦長、感光元件CCD/CMOS面積較大…etc。 大多數人說到「我買相機不要功能太多、太好」,如果不分清楚「相機功能多」與「相機規格好」之間的差別,我認為是很難買到適合自己的相機,其實絕大多數的消費者並不了解一點就是「如果相機硬體規格好,就算用全自動也能拍出清楚、漂亮、生動的照片」。

   上面這一句我特別用粗體來強調,其實是本篇想說明的一件事。我前文提到,當我們說「相機功能好」,其實要分成兩點來看,一點是他的「功能多」,另一點指的是他的「硬體規格好」,這兩點我認為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在這裡再一次強調一下。

   舉例,以Canon S95為例,市面上口碑最好的一台,幾乎是買回家沒有太多問題,「Just buy it」買就對了。之所以這台好,因為他的硬體規格好,感光元件為1 / 1.7吋大小,是一般數位相機1/2.3吋約莫2倍大,在使用高ISO時(如ISO1600、3200),能提供色彩更飽和、畫面更乾淨的照片,同時2.0大光圈,也能提供更高速的快門,防止我們在拍照時的晃動等等。

 
02.jpg   
圖02.使用GF1 + 20mm/f1.7 大光圈鏡頭,就算使用全自動Auto,只要輕鬆按下快門,都能輕易拍下夜間美景

如果不曉得ISO值、光圈的用途,在這裡小小離題一下:越高ISO,能讓照片更明亮,但換來的代價就是畫面粗粗的,照片放大看,一顆顆黑色、綠色、紅色不等的小點充斥在整張照片,讓畫面相當的不好看,我們稱那些玩意為雜訊。 但較大面積的感光元件,在越高的ISO,更能將雜訊有效的降低,使畫面更乾淨、人物更清晰等;另一點光圈越大,(在這裡指的是光圈值小,實際開孔的孔徑越大),進光量越多,更能在昏暗不明的場合下,能維持畫面一定的亮度,同時提供更快速的快門,以避免我們手震。

也因為S95硬體規格好,在大多數我們拍照場合,即便設定在Auto全自動模式,也不易因為我們呼吸造成的手震進而影響畫面的穩定程度,但是,硬體規格不夠好的機種,同樣在較為昏暗的場合,無法提供夠安全、快速的快門,幫助使用者穩定的照相,同時也很難提供充足亮度的照片。

 

03.jpg    
圖3.硬體規格較差的相機,難提供穩定亮度的照片,同時也易產生手震

我想說的是,相機的「硬體規格好」,能有效的幫助我們,在各種場合下,較易拍出「清晰、清楚、不模糊」的照片,就算是設定為Auto全自動,也能拍的相當好。而「硬體規格好」不等同於「功能多」,你可以很少,甚至不用到什麼魚眼、模型效果、全景接圖…etc,但當你拿出相機拍照時,相機硬體規格好,卻時時幫助你拍照時更順利、更容易成功,這一點是我想跟大家解釋清楚的地方。

二、相機選購前,重新回顧過去,「以生動活潑的照片為目的」

 

A.照片比較小遊戲
  在打開網頁尋找各種可能適合的相機前,請先做一個功課,那就是打開過去你曾經拍的照片,好好的看一看你拍的照片,大多是什麼主題的照片。  在這裡做個簡單的實驗:請注視下面兩張圖,看完後,想一下這兩張組圖,給你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04.jpg   
圖4. 組圖A

 

05.jpg

   
圖5.組圖B

   檢視一下你手邊的照片,是不是比較多像圖4組圖A一樣,朋友們比 YA ! 的照片? 還是死氣沉沉的站在那裡當木頭人給你拍呢? 我猜猜,大多的情況下是兩種都有,對吧?

   那跟圖5組圖B照片相比,哪一張照片比較讓你感覺到當時開心、熱鬧的氣氛呢? 如果你也是跟我感覺一樣的話,應該會同意如圖5的照片,比較能傳達當時感動、開心、熱鬧的氛圍。

   在這裡先停一下、想一下,為什麼像圖4組圖A的照片最多呢? 是因為我們習慣在拍照時侯,會先暫停手邊的動作,刻意擺出差不多的姿勢?  還是說因為我們知道,當別人拍照時,如果我們不停下來好好擺一下POSE,很容易拍出模糊不清的照片? 正也因為如此,當我們比出 “YA” 的手勢,耳邊聽那拿相機拍照的朋友倒數 「1、2、3」 同時,我們還會偋住呼吸,還會小心別貶眼毀了那張團體照,一切的小心翼翼就為了成就那張照片。

B.快門速度,決定照片品質,了解何謂「機身防手震」


   會拍出照片裡頭人物模糊,在於快門速度不夠快,也因為如此,我們一個呼吸,身體搖晃了一下,整張照片都會糊成一團,以下面這張照片為例,不但照片裡頭的人在比手畫腳說話,同時拍照者本身也有身體晃動,造成照片裡頭的人產生疊影的狀況,同時畫面不應該會動的東西 (如桌子、椅子),也稍微的模糊,這都是因為快門速度不夠所造成的原因。
 

06.jpg   
圖6.以這張照片為例,不但拍照者手震,同時拍照對像也在動作中…

   所以,拍出一張照片,要呈現清晰、穩定的照片,需要 1.拍照者本身要穩定的拍照(圖6為例,不會動的東西應該是清晰的)。2.照片裡頭的人也要穩定不動。 所以這樣看下來,應該會知道所謂「相機防手震」指的是能盡量維持因為拍攝者身體晃動所造成相片的晃動,若是防手震功能較好的相機,相信上面那張照片,應該能穩定拍攝者身體的穩定,讓桌子、椅子十分清楚評是,但卻無法使得照片裡頭手舞足蹈的人完全靜止。

 
C.自由控制快門速度,有助拍出生動照片

07.jpg  
圖7.這一張快門速度夠快(1/34),整個畫面十分清晰

 

   不論是拍攝者本身晃動,或是被拍的人本身就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要維持整個畫面都是「穩定、靜止」,光是靠機身防手震,僅是維持因拍攝者身體晃動作出對應的補償,但對於拍攝對像來說,唯有靠「提高快門速度」才能維持整張照片清晰穩定。

   反之,如果快門速度不夠快的話,跟不上被拍攝者動作的速度,這時照片會產生如下圖8的狀況,畫面整體上是很清楚的,但就是裡頭的人動作太快產生疊影的狀況。
 

08.jpg  
圖8.快門速度適中,靜止的東西十分清楚,而裡頭舞者呈現動態呈現。

看到這裡,我相信你已經了解,快門速度,對於一張照片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能自由的控制快門,相信任何一種情況的照片你都能掌握。如果你是比較容易手震的人,只要把快門速度調快一點(如1/30),相信這種快門速度一般人怎樣也不會因為自己身體的晃動造成畫面不穩定;另一方面,若想要拍出如圖5組圖B這生動的照片,你所要控制的,就是依被攝者動作強度,來調整快門速度,對方動的越快,快門也就調整的越快,反之亦然。

以我的經驗來說,一般人在室內的活動,快門速度大多在1/250以內,幾乎都可以拍出如圖5組圖B這種照片,因為相機的快門速度快過他們的動作,被拍攝者不用刻意的放慢動作,也不用停下手邊的動作,也能拍下這些生動的照片,跟圖4組圖A相比,是不是生動許多? 至少不是每一張照片都是清一色擺 “YA”,也不用像木頭人一樣擺個POSE讓你拍,這樣子是不是比較有趣一點?

三、相機選購指南


A.看懂相機規格表,選購規格好的相機

   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很清楚,如果想要拍出生動、活潑的照片,其實相機功能不用多,只要選擇具備調整快門機種的相機就可以了,通常在各家相機規格表中,我們只要注意「拍攝模式」一欄裡頭中,是否有「快門先決」或「手動」即可。

 

 

09.jpg  
圖9.拍攝模式裡頭,我們只要注意「快門先決」「手動」就好,其餘的對我們來說不是那麼重要

在五花八門品牌裡頭中,那多相機資料,我們該怎麼挑選呢? 這對一個對攝影不了解,對相機十分陌生的消費者來說,再簡單或是再清楚的相機規格表,都像是無字天書難以解讀。 以圖9為例,該圖為canon官方網站中S95詳細規格表,我們為了要選購能自由控制快門的機種,其實只要注意拍攝模式裡頭,有沒有「快門先決」這功能就好。

快門先決的意思就是,我們能自由控制快門速度就好,其他的東西交由相機自己去設定就好。 也就是說,在實際拍照時,我們依眼前的狀況來調整快門速度,如果拍攝物動的越快,如狗在戶外快速的奔跑時,我們快門調整約 1/300,應該就能把活動中的狗給拍的清清楚楚;如在室內活動,如圖5組圖B來說,我們只是在聊天中不知覺的配合肢體動作來表達我們開心、生氣等,快門調整到1/150應該就夠了。

10.jpg   
圖10.Nikon P7000規格表

 圖11.jpg
圖11.Samsung EX1 規格表

 

能夠提供我們自由調整快門速度的可能,就是「快門先決」的意思。不同廠牌,對於規格表中標示的名稱也會有異,如上圖為Nikon P7000官方資料中,在拍攝模式,並不像Canon標示「快門先決」,而是用P/S/A/M曝光模式,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記得,S即是「快門先決」,A則是「光圈先決」,至於M,就是全手動的意思,雖然標示符號不同,但功能是一樣的。

這樣子選相機很難嗎? 其實真的要注意的東西不多,僅買具備這功能,你就能依自己喜好來決定你要拍的內容,就不用每次為了拍照,擔心拍出來的照片模糊,或是每張出去玩的片都在比 “YA”。

 

12.jpg   
圖12.只要相機選購的好,加上學習快門操作,就能改變過去拍照習慣,創造出更多生動、活潑的照片

B.預算考量下,選擇最有利的相機
 

    很可惜的是,具備有「快門先決」的機種相機 (我們大多人習慣稱作類單眼),價位都不大便宜,如最近較為熱門的Canon S95/G12,Nikon P100/P7000、三星的EX-1、Sony 的HX5V、Panasonic ZS7…etc,這些機種常要價10000元,甚至更多,其實都不大便宜。

   即使10000元以下的機種,如Canon 300HS,對於一般學生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那就真的買不到適合的機種嗎? 也難道說,買不起具備「快門先決」的相機,就拍不出生動、活潑的照片嗎? 

其實,還是有辦法的,只是這個方法真的要花點功夫。

   這時你搜尋資料的方式要比較辛苦點,你只能選擇「光圈越大」的機種,前文有提供,越大的光圈,能提供更快的快門,讓你在光線不明的環境下,更容易拍出成功、清晰的照片,所以,即使購買相機,相機本身不具備「快門先決」讓你自由的調整快門,最起來唯一要求的,就是相機鏡頭「光圈」要夠大,能給你在拍照時,有較高的快門,如此一來會更容易拍出成功的照片。

相機鏡頭光圈,怎麼看? 怎麼挑?? 那要怎麼解讀各家廠牌相機規格資料表呢?

13.jpg    
圖13.Nikon S5100 官方規格資料表

從鏡頭這一欄看起,上面標示這數字

F2.7 – 6.6

   這個數字意思是在告訴你,在最廣的廣角端,光圈是2.7,拉到5X變焦望遠端,則是6.6,但這兩個數字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有看過我前三篇教學帖子的第一篇就會知道,光圈越小,實際光圈開孔的孔徑越大;光圈值越大,實際光圈開孔的孔徑越小。也就是說,這台相機鏡頭,在廣角端,他能提供最大光圈(孔徑)是F2.7,但你若拉到最遠的望遠端,則會縮小到F6.6。
  

   也就是說,在拍夜景的時侯,你在廣角端他的光圈是2.7,也許他提供的快門速度是1/32秒就能完成一張漂亮的夜景,但如果你拉到最遠的望遠端,也就是 ZOOM IN 到5倍的話,這時光圈會縮小,大概進光量會差上三倍(格)左右,這時你原本1/32秒就能拍出美麗的夜景,因為光圈孔徑變小,進光量少了三倍,你必須得花 1/4秒曝光時間,才能完成一張夜景的照片。

   看到這裡你應該要了解,完成一張美麗的夜景,光圈孔徑是越大越好,這樣進光量才會多,才能使用較短的曝光時間完成這張照片,如果時間越長,你越容易因為手震的關係,而毀了一張照片,試想,原本只要1/16快門時間就能拍好的照片,因為你光圈縮小,使得曝光時間增長至1/4,哪種情況比較不容易手震?

  這種情況也同樣可以運用在拍聚會活動,如果你的光圈夠大,如Canon S95的F2.0大光圈,或是GF1的F1.7,即使你是使用全自動模式去拍,因為他的光圈夠大,所以即便你不會調整快門,透過相機內部自動化,只要硬體規格夠好,就能擁有足夠的快門,應付各種場合,也更容易成功,可以回頭看圖2,那張是使用GF1 + 20mm/f1.7 的鏡頭,這種那暗的場合,透過f1.7大光圈,什麼都不用設定,只要按下快門就好,就能輕易的拍下來,如果是使用較小光圈鏡頭的相機,我想要拍出這種照片是有難度的。

   講了這麼多,你只要在挑選相機時,如果不夠預算時,就盡量在手中幾台理想的機種中,選一台「光圈最大」的相機(也就是光圈值最小的),下面列出幾台無「快門先決」的機種,同時是目前市售熱門機種,供大家參考:

 
Canon:
1000HS / F3.4-5.6
評比:跟Nikon S8100差不多,以10X變焦來講,5.6真的不錯

IXUS 210 / F2.7-5.9
評比:廣角光圈值算蠻大的,但望遠端稍弱。

IXUS 105 / F2.8-5.9
評比:以入門機種來說,光圈值算大,至少比Nikon S3000來的好

Nikon:
S8100 / F3.5-5.6
評比:雖然最大光圈稍小,但拉至10X來說,F5.6仍算可圈可點。

S5100/ F2.7-6.6
評比:最大光圈蠻大的,但拉至5X來說,6.6實在不大足夠,好在程式寫的好

S3000/ F3.2-5.9
評比:以入門機來說,還不算太差,但僅有4倍變焦,望遠端光圈不足

Sony:
TX9 / F3.5-4.6
評比:廣角端光圈實在誠意不足,而望遠端還OK,但他是潛望式鏡頭。

 

WX5 / F2.4-5.9
評比:光圈是本篇挑選的機種中最大一款,算還不錯。

四、結語

   洋洋灑灑又寫了五千餘字,真的不是當初想的這麼簡單,以為寫一寫應該不難,但越寫,越覺得介紹一台相機不是件簡單的事,同時各家相機都有其特色、絕招,僅是拿1~2點來介紹,就認為,用這些來挑相機就夠了,實在是太膽大妄為了。

   另一方面還是覺得,不是每個人都想拍這些照片,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些需求,有些人只是拍些 “到此一遊” 的照片,對於他們來說,是否有這些功能他們根本不在意,就算介紹的再多,他們過去使用相機經驗告訴他們 「就算只是拍出這些死板板的照片又如何?」 對,沒錯,盡管說明了,具備「快門先決」的相機,有助於你拍照時有更多的運用,但他們過去拍照,卻習慣這樣拍人,也習慣這樣子被拍,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勁,或是哪裡不夠好,更不覺得手邊這台用了三、五年的相機有哪裡輸給現在的相機,還覺得更好用,對於這點,我也覺得在寫這篇文章時,一直困擾住我。

   沒錯,我相信這種人很多,應該也不算少數,我實在是不能去說,拍這些死板板的照片就是不好看,就似乎沒有理由去說服這些訴求的消費者說,買「規格更好的相機,能讓你拍照更順利一點」,他們不能感受的到這點,因為他們過去拍照經驗實在不需要更好的相機來幫助他們。

   這裡我可以小小的說個故事好了,前兩天跟家人去餐廳吃飯,左手邊那桌,坐了一對年輕的夫妻,一位爸爸拿著s95,想對著他斜前方的小女兒拍照,看他LCD右上角不斷切換模式,我直覺猜中,他是用Auto自動場景模式,我看他爸爸半按快門對著小女兒,大約5~6秒時間,遲遲沒按下快門,最後作罷,理由很簡單,因為那位年輕的爸爸知道,按下去一定模糊。

   過了一會這位爸爸又拿起相機,對著他左手邊的大女兒拍照,大女兒很清楚這是在「照相」,於是擺起可愛的POSE對著鏡頭微笑,這位爸爸也按了快門下去,滿心開心的在看著照片,而大女兒低頭吃著他的晚餐,不了解他爸爸滿意的是他的笑容,還是滿意他的照片。

   這時發生了什麼事? 就我看來有兩件讓我感到遺憾的事,其一是小女兒成長的照片少了一張,因為這位年輕的爸爸不懂如何使用這台好的相機,另一件則是,又拍出一張呆板的照片,如果前一張小女兒的照片有拍下並且拍成功的話,相信那是一張天真又生動的照片,反觀大女兒這張照片,我個人覺得似乎可有可無,因為那是被我們「教育出來」的拍照姿勢、態度,並不能反映當下的情緒,甚至是那種全家聚餐那溫馨的氛圍,我覺的好可惜。

   也,我感覺我自打耳光了,我前文才說,較好的硬體規格的相機,有助於拍照成功的機會增口。沒錯,我的確也是這麼認為,因為那位爸爸沒有按下快門,我猜不出到底會不會成功,但我覺得應該會失敗,因為,那間餐廳非常的暗,他那桌燈又不是很亮,就我的經驗來猜,應該會失敗才是,或許那位年輕爸爸也覺得就算按下快門還是會失敗,不如不拍,我真覺得可惜,按個快門又不花什麼錢,連個「試一下」冒險嚐試失敗的勇氣、念頭也沒有。

 

   這個故事也是跟大家分享,就算相機再好,還是要妥善運用,同時我也認為,這台相機不夠聰明,應是為我們 「人」來服務,而不是我們去花時間、精神去學會它、駕馭它。
  

   你說,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學會那些操作快門的技術,只要相機真的夠好、夠完善、夠聰明,任何人都能把任何東西拍好才是,沒錯,現在相機軟硬體一直在進步,如去年出的相機,大多都有「自動ISO」的功能,方便你使用,我也覺得這功能設計的不錯,但是,「還不夠好」,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我們也願意給廠商努力、進步的空間、時間,但是在他們做的更好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自己「認真點、努力點」學點如何操作這些冷陌、生硬的機器? 

   如果這位年輕的爸爸有機會看到我這一系列的分享文,相信他小女兒成長的照片,應該是更多一點、更生動一點,這不是對於機械的屈服,變的我們去學習、適應他,而是為了我們自己,讓我們的生命,有了這些照片更美好而已。